《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即将于5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救助也由过去的补缺型进阶为如今的普惠型。然而,量上的膨胀和面上的扩大并不全然意味着社会救助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缺少统筹性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成为制约社会救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拦路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应运而生。既高树“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又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全国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电视电话会议4月22日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
“编织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发挥社会救助的应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线。”
查看更多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无疑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作用提供了法律依循和刚性约束。无论是见危不救、救助不力的社会“冷漠病”,还是救助失准的“养懒汉”问题,亦或是救助资金挪用、骗助骗保等行为,都将被置于法律视野下,这必将大大压缩这些问题的存在空间,确保每一笔社会救助资金、每一种社会救助资源都能真正用之于困难群众。这是法治时代的专利,更是民生保障的必需。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社会救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有部分群众基本生活困难,成为社会幸福指数的“短板”。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兜住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因此,我们应该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那样,下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救助社会化后,政府还管吗?“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全社会起着兜底的作用。因此,无论何时,社会救助都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张奇林说,社会力量具有天然的分散性,无法统筹全局。因此,救助社会化是政府拓宽救助渠道和丰富救助方式的一种方式,政府不仅不能因此转嫁责任,反而还需在其中更好地履行整体规划、救助监管等职责。
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在我国,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度深陷“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困局,例如贵州毕节5名男孩垃圾箱烤火中毒身亡事件,陕西学生考上复旦交不起学费,父亲跳楼自杀,以及南京女童饿死事件等。此外,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为亲人假办低保等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证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救助机制本身存在漏洞、救助能力不足、救助资金缺乏、待救助人群逐年递增之类的问题;
其次,一些人思想意识不端正,钻制度漏洞的空子,从中获取利益。不仅完全曲解了社会救助的真正含义,而且损害了社会公平;
再次,社会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没法可依。
对于社会救助中呈现的问题,社会大众要增强冷静看待问题的辩证思想和过程意识。;社会救助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正所谓不怕慢就怕站,问题只有在不断解决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如今,《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社会救助确定了制度方位和努力方向,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突出国家对社会救助已经高度关注,那么为了把社会救助事业推向更为广阔的水域,关键就在于真正将政策落实落地。再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落实就会落空。《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想落实到位,就是要着力协调各方,按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要求,构筑民政、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各司其,职拒绝相互推诿、扯皮的行为。此外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社会救助更加符合国情,更多的给老百姓谋福利,我认为我们势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 填补漏洞,相关部门对现有的社会救助机制进行严密的审核和调研,一旦发现有漏洞,坚决“打补丁”,使社会救助的制度不断完善;
第二, 强化宣传,使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老百姓了解、知道、明白这个办法,给自己争取权益,而且也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 加强监管,邀请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现存的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不公平事件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向相关部门举报,争取权益的同时敢于向这种事件说不。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一个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不仅是物质财富,而且在于民生疾苦是否得到庇护。当下,兜好民生之网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代人手中,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考验着对得起时代的担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