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网络走红为那般?

最近,一张“院士光脚穿布鞋做报告”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图片中那位其貌不扬的老人蓄着胡子,黑衣黑布鞋的装束,俨然乡下老农模样,却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有人说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意思是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李小文,男,中科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在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

攀登、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现在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查看更多
王冕(长沙晚报)

  一方面,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他衣着简朴、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台前,竟像是做脱贫报告的老人。学术上的“领先”与衣着打扮上的“落伍”,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正是这样的对比,让这位“布鞋院士”迅速走红,受到众人的称赞和追捧

姚倩 (新华网)

  “布鞋院士”的走红似乎成了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对这样简朴的大师的期许,和对学术界功利现象的厌恶。“布鞋院士”让世人看到:专注自己研究领域、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做人踏实的学者更令人尊敬。低调如李院士者,对于忽然走红,或许并不觉得高兴。但若因李院士的走红,能让学术界吹来一股真实、简朴的清新之风,能引起更多人对当下奢华浮躁的思考和对返璞归真的追求,相信李院士也会觉得他的出名值了吧。

杨鑫宇 (光明日报)

  按理说,对一名学者的评价本应着眼于其学术成就和教学水准,作为学者,只要在科研和教学上尽职尽责,是否节俭并不那么重要。然而,“光脚院士”的俭朴作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共鸣,其带来的舆论反响甚至超过了中科院平时的各种科研突破,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这种不寻常的现象,折射出的是社会大众对当下学术界的“观感”——在人们眼中,这种艰苦朴素、一心向学的科研工作者不够多,而作风浮夸、学问不精的科研工作者却不算少。正是因为“光脚院士”这种朴素纯粹的典型太少见,人们才会对他如此推崇。

网民们纷纷为李小文院士朴素的装束叫好,盛赞其俭朴的作风,将其比作武侠小说中的“扫地神僧”。对此你怎么看?

近段时间李小文院士的照片在网上走红,按理说,对一名学者的评价本应着眼于其学术成就和教学水准,作为学者,只要在科研和教学上尽职尽责,是否节俭并不那么重要。然而,“光脚院士”的俭朴作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共鸣,其带来的舆论反响甚至超过了中科院平时的各种科研突破,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这种不寻常的现象,折射出的是社会大众对当下学术界的“观感”——在人们眼中,这种艰苦朴素、一心向学的科研工作者不够多,而作风浮夸、学问不精的科研工作者却不算少。正是因为“光脚院士”这种朴素纯粹的典型太少见,人们才会对他如此推崇。具体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术界往往被喻为“净土”,但近些年来,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问题却让这片“净土”屡屡蒙尘。从贪污巨额科研经费中饱私囊的候选院士,到利用权力与金钱试图混进院士队伍的腐败官员,从不搞科研、不授课,却担任硕导、博导,沽名钓誉的“影子导师”,到明明一直从事行政工作,却凭空调至学术机构挂名的“清闲教授”,种种学术乱象一次次刷低了公众对学术界的认知,科研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也因为一小撮“害群之马”而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会如此推崇“光脚院士”,那个穿着布鞋作报告的身影,不仅是李小文院士一个人的形象,更是人们心底那个纯粹学术界的象征。纯粹、率性、简单,或许正因为当下这样的学者太少,李院士才会如此走红。

第二,中国素来有尊师重教、敬畏知识的良好传统,公众对于从事学术工作的学者、教授向来敬重有加,而身为学界翘楚的院士,更是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但近些年来,“专家”变成“砖家”,“院士评选”和“腐败”联系到了一起,学术界的公信力从“云端”跌落到了“地面”,而所有辛勤耕耘的治学者也因一小部分人的不端行为而蒙羞。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治学者群体本应为社会垂范,但今天,却鲜有“光脚院士”这样的人让公众真心赞许,这是整个学术界应当引以为戒的。

第三,在现实中,名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明显,同一种行为却往往有着不同的评价。穷人吃点粗茶淡饭就被视为寒酸,而若是权贵则被视为品位;在装束上,普通人若是“光脚示人”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而若是名人则被视为有个性……“布鞋院士”在网络上走红,从根本上还是这种评价导向在发挥作用。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肃清不正之风:

第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学术界同样需要深化改革,正本清源。只有对种种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改革学术评估、人才晋升制度,才能真正重振科研工作队伍的公信力,还学术界一方“净土”。公众的要求,并非是让每个院士都穿着素衣布鞋上台讲课,一支治学有成,德才兼备的科研队伍,才是公众最真切的期许。

第二,各个专家、教授应该加强对对当下奢华浮躁的思考和对返璞归真的追求,真正的回归到学问上,教师们不再一味的沽名钓誉,追逐荣誉、利益。

第三,其实,对“布鞋院士”点赞过度也是以貌取人,这跟我们讽刺一些人形象不佳,在本质上并无不同。评价一个人是否高风亮节,不应停留在表面,不能因为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

查看更多

教育问题 文化问题 城市建设问题 公务员改革问题 社会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