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考申论热点:让艺术为乡村增添美丽风景
来源: 华图教育2023-05-26 15:27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好艺术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还可以以艺化人、以艺兴村,带动乡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批注1】立意:艺术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很多乡村用艺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根据当下社会生活需要,自发地对传统生活方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改造和更新,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批注2】分论点1:艺术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比如山西长治李峪村曾经是太行山深处的普通村庄,缺乏资源优势,大多数村民以务农为主。如今,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魔术村”。经过组织培训,现在全村300多户几乎人人都会魔术,村民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排演节目,村里专门建造了舞台剧场,组建了一支魔术演出队。演出队深挖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排演了多部融入技艺元素、展现太行山区抗战故事的红色剧目。随着魔术艺术和红色旅游的品牌树立起来,当地特色农产品也得到有效推广,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村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氛围也愈加和谐。【批注3】举例论证:用某个具体地方的发展情况体现艺术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关键在人,只有参与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做到以当地群众为依靠、为目的,才能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良好生态。【批注4】分论点2: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文化建设的对策-关键在人。调动群众积极性,释放人们自主参与的巨大动能,是提高文化建设效能的关键所在。河南信阳郝堂村的改造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郝堂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一度处于空心村状态。2010年,当地政府联合“三农”问题专家和艺术家,动员在外务工村民回到村庄,对自家房屋实施建筑改造,发展生态旅游。围绕着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不破坏原始村落布局的原则,设计团队在延续豫南民居建筑特色的基础上,了解每一户家庭的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各家各户老住宅的建筑材料,让家族故事、生活记忆在更新后的空间里得到讲述和传承。如今的郝堂村荷花满塘,风景如画,有特色民宿90余家,茶叶、板栗等传统农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共建美丽乡村。这些鲜活经验生动说明,艺术参与乡村建设,要切合当地的宜居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要能盘活在地资源,如此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提升建设项目的影响力和聚合力。
深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批注5】分论点3: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文化建设的对策-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在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云南鹤庆新华村【批注6】举例论证。近年来就围绕传统银铜制作技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华村位于茶马古道滇藏线,从唐代起逐渐发展为一座著名的银匠村。几年前该村以旅游和传统技艺为两翼,发展银器产业,如今又把握住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赋能乡村发展的契机,打造综合性数字旅游平台,受到游客欢迎。在四川绵竹年画村、山东潍坊杨家埠风筝村、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村、河南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河北蔚县剪纸村等,都能看到围绕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开展的产业融合。这些实践让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在对接当代需求中大放异彩,显著推动了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塑形”是要营造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形成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铸魂”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对照这一目标,当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已有良好的产业格局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富于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让更多美丽乡村、活力乡村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批注7】回扣主题,升华主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评论》,有修改)
材料小结
1.核心内容:让艺术为乡村增添美丽风景
2.理论总结:
继续探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富于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让更多美丽乡村、活力乡村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好艺术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还可以以艺化人、以艺兴村,带动乡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图书推荐
>>>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教材+真题4本
>>>【全新上市】2024第18版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5100题12本
推荐课程
扫码即可进入公务员考试专属备考咨询平台,有疑问来这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