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来源: 山东分院2021-12-22 17:21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背景内涵:
李 克强认为:“‘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放”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减少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理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管”政府部门要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服”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将市场的事推向市场来决定,减少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行政审批等行为,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影响意义:
放管服改革关系到群众生活是否得到切实的改善,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是否获得实质性的提升。放管服改革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要求。放管服改革本身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刀刃向我的自我革命。通过改革,破除传统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权力寻租和不当利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有利于推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服务的基础上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初步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推行放管服改革破除了审批关卡到打破证明围城,从减少公章旅行到结束公文长征,简政放权改革用政府自身一时的“痛”换取人民长远的利,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有效降低了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更重要的是,简政放权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托住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日益显现,透明、便利、公平的整体创业环境正在普遍形成。
存在问题:
简政放权的成效显著,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在推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打掉阻碍创新创业的门槛,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化服务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随着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成为新的改革课题,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进行政府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推动举措(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首先,要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需要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先行,整体设计、协调统筹,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的原则,紧扣打造“双引擎”、实现“双中高”的目标,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另外,该取消的事项要彻底取消,该下放的事项要坚决下放。取消的事项,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下放的事项,根据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来确定下放到哪一级,并注意提升基层政府承接下放事项的能力。再次,既要弥补监管短板,又要做好保留事项的规范管理。
其次,要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实施公正监管,全面推开和细化“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建立企业信用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完善综合监管,推进市县两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减少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消除监管盲点。探索审慎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生事物,既支持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又合理有效监管,防范风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再次,要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双创”的效率,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一条龙”服务,促进新注册企业增长势头不减、活跃度提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优化服务还要保住基本民生,切实兜牢底线。
第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变革。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实施,严格责任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范文:
做“放管服”改革的坚定推动者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推进职能转变的创新性突破。职能转变的瞄向势必要体现一定的权重,这也决定了“放管服”改革深入探索的力度。践行“放管服”改革,关键在于“权利的松绑”,重点在于“公正的监管”,核心在于“优质的服务”。公职人员是政府和群众对接的有效“桥梁”,“放管服”改革的落实需要依靠公职人员,其执法行为和工作意识深刻影响着“放管服”改革的成效。群众是改革红利释放的最终受益人,“放管服”改革的成效的彰显需要通过每一位公职人员的务实践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放管服”改革内涵的理解涉及公职人员政绩考核的要求,这也是检验干部先进性的试金石。
权利的松绑不是弱化责任和职能,干部履职的关键在于“效率”的提高。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说,“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高效不仅是对工作时限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质量标准度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社会性矛盾问题,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效能重要意义。然而,现实工作中也不乏“拖延症晚期”的典型案例:审批流程要等,工作进度要拖,矛盾问题会反复······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公职人员的职业操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者则造成了工作效能的低下。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创新高效的理念和务实效能为先的作风,这也是检验干部工作政绩的灵魂。王夫之说,“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找准目标,理清思路,深思熟虑,少说多做”的关节点上下功夫,这也是追求工作效能的依据和原则。
公正的监督不是强化束缚和捆绑,干部履职的重点在于“氛围”的打造。这个“氛围”就是指公平而自由的环境。“推动营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社会环境”一直都是国家改革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曾经提出过“公平理论”,即人的积极性不仅与获得多少有关,而且与分配过程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公平感直接影响人的心态的稳定,群体心态的集聚也就最终体现着对群体社会心态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失去社会持续发展。“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政府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维持公众群体公平心态的稳定性,动机激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体现营造公平自由的环境。努力做到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推向纵深,进一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社会环境。
优质的服务不只是工作的形式化和具体化,干部履职的核心在于“服务为民”意识的坚守。《荀子·王制》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公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决定了群众的诉求的满足程度,而群众诉求的满足也决定着社会政治生态的总体稳定性。政府工作的核心便是服务为民,而公职人员作为政府的代表理应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工作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服务中,应该坚决杜绝社会生活中个别群体在行为上“吃、拿、卡、要、拖、躲”,在态度上“冷、横、硬,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种种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诉求,也危害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更伤害了“血浓于水”的“国”与“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所以,公职人员必须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工作实际具体内容当中。具体来说,一方面,强化自我约束的力度,用“紧箍咒”时刻警示自己手中的权柄不可乱用胡为;另一方面,提升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行风评议机制”的铜镜不断反观自我、省察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对群众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的转变。在推动“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公职人员应该努力做到“提高工作效率”、“秉持公平原则”和“坚守服务意识”的要求。这不仅是我们特殊的职业规范,也是更好地沟通国家与群众关系的重要凭借。“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溢”,是警示,更是承诺;是时令,更是常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含金量的价值越能彰显。随着“放管服”改革,诸如,“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移动办事之城”“一枚公章管审批”、“一门式一网式服务”等创新措施的推动实施,作为政府公职人员更应该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体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放管服”改革进程中对我们每一个公职干部提出的切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