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内蒙省考申论热点:摘下有色眼镜看“第一学历”
来源: 内蒙古分院2021-12-01 16:32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案例导入
摘下有色眼镜看“第一学历”
部分单位招聘时把“第一学历”作为首要门槛;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以“第一学历”来划分“优先等级”,有的甚至明确提出“本科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招”……又是一年招聘季,关于“第一学历”的讨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受到公众关注。
时下,招聘中所指的“第一学历”,往往是指高等教育阶段所取得的最初学历。围绕“第一学历”,究竟是非全日制还是全日制、是专科还是本科、是普通高校还是“985”“211”学校,成为部分招聘单位直接的评价取舍标准。
表明观点
单位招聘将“第一学历”视作选拔任用的“黄金标准”,甚至成为入职“门槛”,而忽略人才后续是否有进修,是否在硕士和博士期间考入名校,是否具备任职的充足条件,这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选人用人标准,带着“有色眼镜”看简历、唯学历论必然导致很多求职者丧失了证明自己能力的渠道,是一种不值得提倡且亟待改进的社会现象。
二、深度解析
分析危害
第一,打击求职者的求职积极性和信心。很多求职者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并且为了找到心仪工作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当“第一学历”成为硬性要求时,导致求职者屡屡碰壁,进而影响求职者的自信心,对于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精准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形成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这样的选人用人标准会加深社会对于学历和教育的刻板印象,任由“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观念发展下去,会使得更多学子产生对普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的恐惧和焦虑,进而加剧当前社会已经形成的内卷化趋势,很多学生选择复读、高职学院学生受到歧视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影响就业质量和企业发展。很多单位在错误的用人理念引导下,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盲目选择那些“第一学历”是名校的求职者,使得能力更强的求职者不能脱颖而出,一方面影响了整体的就业率,对于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不合适的人选进入单位后,可能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增加了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提出对策
第一,国家权威部门对所谓“第一学历”进行正确的解读。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第一学历”的说法,一些用人单位将其视作为降低识人成本的门槛是不合理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利用主流媒体进行权威的解读,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辨别能力,共同抵制这种招聘行为。同时,一些大型国企和国家机关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不在招聘条件中设立“第一学历”的硬性条件。
第二,用人单位转变用人理念,丰富人才测评维度。用人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单位的长远发展更依靠的是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应该打造正确的单位文化,使用多种手段对人才进行测评,侧重于求职者综合能力的考查,还要结合单位自身实际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招聘,按需引才,将人才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第三,求职者自身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更好的胜任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做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好本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程,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为今后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求职者也应该有维权意识,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