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省考申论热点: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关键在大写“人”
来源: 内蒙古分院2021-05-25 16:40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热点概述】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49.68%相比,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千百年来的“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
2.早在2014年国家就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贯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该规划经过几轮试点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依据这些经验以及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党中央在城镇化领域接连推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包括:三个“一亿人”的战略、推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培育和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等。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不断成型,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进程不断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
【意义】
1.人口迁移流动是中国城镇化的主推进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75万人增长到2020年近3.8亿人。特别是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增长持续加快,增长了将近70%。人口流动活跃使中国的城镇化保持提速状态。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
2.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崭新起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更有利于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策】
1.“少设限”才能让新市民“留得下”。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但受限于各种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部分新市民还很难在大城市落户。下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健全“人地钱挂钩”机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合法权益,才能让新市民的安居不被薄薄的一张户口束缚。
2.“授以渔”才能让新市民“扎得稳”。新型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不是农民上楼就成了市民。城市因产业而兴旺,市民也因乐业而安居。促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就要聚焦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用工矛盾突出行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居住稳定性,让更多新市民,既服务城市发展,也能和城市一起发展。
3.“融得进”才能让新市民“过得好”。农民进城了,子女能否享受与城里娃一样的教育?老人能否和城里老人一样拥有老年卡、享受同等的养老服务?生病报销能否从新农合转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才能提高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