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2017国考面试热点:“校园贷”变身“校园害”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2017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跃跃欲试的消费欲望,却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校园贷”兴起,收款速度快和申请程序、要求简单,让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风靡,但大学生群体还贷困难。半年来经媒体曝光的大学生因“校园贷”出问题的案件就有13起,涉及大学生500余人,涉案金额超千万元。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指出,贷款平台应加强风险把控;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贷款消费理念已蔓延进高校,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以防范风险,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面试热点相关评论

@人民网: “‘校园贷’在客观上能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在培养良好的消费意识、理财意识方面,也有其积极意义”。李耀委员解释道。但据他观察,在各类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校园贷”高烧不退,出现种种乱象,这些乱象引起了一系列风波,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一些放贷机构对逾期不能还款的学生,采取恐吓、威逼、打骂、公开裸照等恶劣的手段进行催债、逼债,造成学生“跳楼”、“卖器官”、甚至逼迫女生“肉偿”,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育和秩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京华时报: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校园贷并无原罪。基于学业、课外培训以及在校创业等原因,他们确有资金上的需求,而校园贷小额、便捷的特点,恰好迎合了这个潜在的市场。如果规范运营,校园贷的风险完全是可控的。现在的问题,一是少数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比如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郑德跳楼事件,就是因为这名同学迷恋赌球,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借贷近60万元,最终无力偿还而自杀,这和校园贷有多大的关系?刀能杀人,但责任不在刀,而在持刀的人。

@扬子晚报: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闫海峰指出,现在很多互联网借贷平台开发的一些校园贷产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借款的门槛过低,还款、追款手续流程不够健全。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对校园贷产品本身进行备案制监管,更重要应该监管它在贷款发放和贷款收回过程中是不是在按照国家规范流程来操作。

法律界人士介绍说,为了更好的规范校园贷款,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今年4月份,教育部和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网络贷款平台的文件。此后,深圳和重庆等地也出台了相关细则。比如说一些规范措施也提到了不得仅凭个人身份信息和学籍信息进行发放贷款,同时要求第二还款的来源也就是家长或者监护人在出具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发放贷款。

面试热点模拟题

你怎么看待“校园贷”变身“校园害”这个问题?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中国有数千万大学生,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有些学生需要助学贷款以完成学业,有些学生需要学习用品贷款以购买电脑手机等基础学习工具,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或个人意外而需要紧急资金周转。“校园贷”的出现在客观上能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在培养良好的消费意识、理财意识方面,也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各类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校园贷“高烧不退,出现种种乱象,一些放贷机构对逾期不能还款的学生,采取恐吓、威逼、打骂、公开裸照等恶劣的手段进行催债、逼债,造成学生”跳楼“、”卖器官“、甚至逼迫女生”肉偿“,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育和秩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那如何让”校园贷“正规运营,切实帮助同学们呢?

第一,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消费观,不要过度虚荣,购买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商品。而对于”校园贷“一定要理性看待,不要因为能快速借到钱就冲动借贷,而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以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同时,对于钱财重要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轻信别人或者轻信社会上的机构,如果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另外,向我们学校的相关部门去反应。”

第二,对于“校园贷”问题,教育、网络监管、工商等相关部门既要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一方面提高借贷门槛,尤其是强化借贷平台的审核力度,严防冒名借贷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及时补上监管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

第三,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更要将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让网络借贷机构开展的业务必须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在收贷方面,相关部门如发现非法手段,一定要严格治理,严禁放贷机构采取不正当手段和非法手段进行收贷。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2017国考面试热点:完善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且,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也不再作统一要求。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