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2017公务员面试热点: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会何以沦为“比惨大会”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2017公务员面试热点,比惨大会,面试热点,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最近,媒体报道了云南省内部分高校助学金申请会沦为“比惨大会”、学生很无奈的新闻。随即,云南省教育厅就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成立三级组织机构,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原则,精准识别对象。其中,评议认定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11月16日《春城晚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新京报陈小二:贫困虽不可耻,但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也并不值得炫耀。特别是社会上不乏有人持轻视、鄙视贫穷者的观念时,让贫困生去公开展示自己的贫穷,更无异于扒开其伤口,让人品咂。有些贫困生本就敏感,任何一次公开示“贫”,都可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更大的伤害。别以为“比惨”就会收获公平。因为有些家贫者并不善于演讲,这样的学生在贫困生中还不乏少数,这也容易导致真正需要的人往往会在“比惨”竞赛中败北;而且,一旦引入演讲、比赛这些形式,还不乏表演的成分。无疑,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有些东西压根儿就不能拿来比赛,像谁比谁更穷,谁比谁更丑……都不能公开决胜负。这不是虚伪,而是关涉底线。老舍先生经常说,人得活得“体面”,而让人展示贫困就是鼓励别人丢掉“体面”。人一旦连“体面”都不要了,要么感到备受羞辱,要么也会变得不顾底线。这恐怕不是教育者想看到的结果吧。

@人民网蒋萌:现在很多行为不端都会往信用记录上写,比如严重交通违法、不文明旅游等等,都会被计入信用黑名单。失信确实应被高度重视,但将信用问题泛化也让人感觉不太对劲,引发了一些争议。与此同时,一些真正不诚信的问题却未必会计入诚信档案,像骗取贫困助学金的人、骗取保障房资格的家伙,很少受到现实的惩处与社会声誉上的贬损。如果一些该记录在案的污迹不记录,倘若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要硬拽进来,诚信档案难道不会变味儿?伪贫困生、伪贫困户、伪贫困县,一系列“装穷”的根源是有人觉得“钞票不要白不要”,撒谎作假似乎“零成本”。与其让申请资助者“比惨”,不如严厉惩处“装穷”,以儆效尤。

@光明网邓海建:在人类悲天悯人的价值坐标上,总有些亘古沿袭下来的底线之善。正因如此,“嗟、来食”的嘴脸,才会被牢牢钉在耻辱柱上。一则,对贫困生的道德关怀,是经济救助的底线责任。不是说你发了几张钞票,就有了要求其“展览私隐”的特权。贫困境遇领域消费主义之恶,是对贫困生赤裸裸的伤害。二则,高校扶贫工作多来自财政支持,少数来自社会捐助。无论是公共责任或慈善本真,都不会以野蛮的“比惨”方式,要求贫困生PK以获得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高校的监管部门或出资的捐款方,有追究相关高校认定贫困生资格程序正义的责任。

自己的学生,究竟贫困到什么状况,不知情、不了解,最后竟然要以“比惨”的陈述方式来认定,那么,师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者之前,又隔阂到了什么地步?在这样的学校里,班主任或辅导员不认识自己的学生、教授或导师不清楚班级的学情,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按理说,贫困不贫困,校方最知情。只要沉下身子访一访、问一问,“廉租房成唐僧肉”的闹剧,断不至于在高校上演。遗憾的是,校方却懒政式地选择了最表面、最浮夸的形式,以欣赏演出的姿势,按下了娱乐化的表决器。往小处说,这是对扶贫工作的不尽心;往大处说,已然在与“双一流”反方向的道上一路狂奔。

如果对于后赋差异与代际区隔不能秉持理性且温润之心,再是花枝招展的教育,怕也难掩半死不活的气息。穿了双耐克鞋,贫困资格没了;表演了回贫困生,导师为你“转身”。这种滑稽而荒唐的决策流程,竟在21世纪的中国高校成为流弊,凡此种种,所揭示的,大概是整个高校行政化的诡谲生态。

一言蔽之,贫困生认定成了“比惨大会”,是官僚化、泛娱乐化的高校行政机制的一个喷嚏而已。

@南方日报王庆峰:对贫困生的识别过于主观,既有认定权利握在老师手中的原因,也有认定标准太单一的原因。出于生源、成本等考虑,校方不可能做详尽的家庭调研,因此高校认定贫困生高度倚赖于一张凭据,也就是来自县(区)、乡镇、街道的家庭贫困证明。然而,把认定工作移交给地方的“一纸公文”,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有鉴于此,一些高校还别出心裁地使用大数据,通过监控饭卡、话费消费来对贫困生进行跟踪评价。问题是,认定饭卡消费“超过500元不是贫困生”,就跟“用电脑不是贫困生”一样,依然不尽合理。

贫困证明不可靠,学生互评没有可信度,数据追踪不够合理,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情况。再加上学校地域差别、家庭经济变化等因素,过于依靠某一标准必然会犯错误。但如果把这些标准都视为影响因子,它们全部发生偏差状况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缺乏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认定体系,才是识别不准的关键原因。如果能够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建立认定标准,设定一个科学路径和计算方式,各种偏差必然会有效减少。

在认定逻辑上过于主观,认定标准上过于单一,这些都导致了对贫困生的识别不准确。然而这两者有时候是互为犄角的,因为对于奖助工作认识不清,就很有可能随手“点兵点将”,而认定标准单一倘若成为惯例,就会继续助长工作的随意性,使认定停于表面。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校园里,当前社会扶贫工作存在“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回避。说到底,这两种情况具有共通性,根源就在于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不清醒。

社会扶贫工作要讲精准,校园奖助工作更有必要精准。“贫困就是比惨”一类的新闻屡见报端,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此时此刻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旧问题、老问题、大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从认识上入手,校园扶贫也要搞精准,让校园奖助工作具有针对性,真正落地生根。

@长江网卢然:走上讲台开始陈述自己家境的惨状,以此博得台下评委们的同情和认可,甚至还得经过PK大战后,从而获得助学金名额。这样的“选秀”就发生在当今高校提出的所谓“公平、公正、公开”评比原则的背景下,将自己的伤痛展示给别人看,还求得别人的打分定级,这是一件伤心事。

评选助学金名额须将贫困生个人情况、家境放到桌上来谈,这本身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经学生、老师、校方领导商讨后得出定论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高调的“比穷、比惨”大会,看似公平的竞争实则是一种变异的伤害,伤害了贫困学生的感情不说,还极有可能选不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有些贫困生自尊心较强,可能就不愿意参与“选秀”,依旧在与贫困为伍,这样的助学金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也许学校的出发点就是剔除助学金名额里的假贫困,但是此番打假方式过于粗暴、过于残忍,而且有失公平。隆重的“比惨大会”其实就是一场闹剧、一场“选秀节目”,如何在大会中脱颖而出,这其中就增添了些表演的成分,以牺牲贫困生尊严换来的所谓公正,让“公平”失去了味道,变了质。如今终于看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的正义姿态,已经意识了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在打假的同时鉴别真正的贫困生需要高校方面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助学金评比更接地气,摒弃领导拍板、老师、班干部几人说了算的陋习,应多听听群众的声音,让助学金用到刀刃上。

华图解析:一直以来,在评定贫困生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痛说贫困家史,是一些高校惯用的做法。但这种让学生公开“比惨”的方式,在校内外均饱受诟病。有人认为,这种自揭伤疤的做法太不人性,伤害了贫困生的隐私权。如此语境下,云南省教育部门公开叫停“比惨大会”,具有样本意义。

说实话,要求申请者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无疑伤害了申请者的自尊心,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伤害,而仅凭简单的物质标准和表面的生活条件进行贫困生认定,也与我国要求的“精准扶贫”背道而驰。家庭贫困的学生考上大学后,完全可以经亲戚、朋友的帮助买一台电脑,也可以通过父母长时间的省吃俭用购置一些较好的衣物,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好却想要破坏制度的人也可以“装穷”。

可见,叫停“比惨大会”是明智之举。为使助学金制度更科学、合理,该制度应放在精准扶贫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学校同地方政府可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贫困生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同时,有必要适当引进第三方评估考核机构,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劳动力质量及贫困生日常消费状况等方面,以数据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手段和考核方法,终结“比惨大会”之类的弊端。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2017公考面试热点:女研究生被男同学追打

1月5日晚,一条“上海女研究生反驳男学霸,被尾随暴打”的视频在网上传开,目前事件持续发酵。视频记录的内容发生在1月2日,上海体育学院一女研究生遭一男子暴打,多次被脚踹。根据女生的自述录音,该男子与被打女生是同班同学,因为课堂上发生争论,男子觉得女生在反驳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