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政治

2017国考面试热点:莫让福州“公务的士”沦为“特权用车”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2017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9月23日,福州市公交出租车公司对外宣传称,为保障公车改革工作、合理有效配置公车资源,公司将推出公务用车定制服务及公务员家庭用车定制服务。记者近日从多个渠道了解到,这一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务的士”目前已暂停营运。(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光明网朱昌俊:公务的士的出现,有必要进入更深入的思考。某种程度上说,目前虽然未有信息表明,当地官方直接接入了公务的士的运营,但其也属于公车改革后所引发的社会后续反应之一。其中最明显的,还是体现了公务员出行上的一种特权化思维的残余。

应该看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不是说对于公务出行需求不管不问,而是直接以货币补偿的方式来代替专门的公车。换言之,领取了车补的公务员,在出行工具的选择上就应该“自己想办法”,与一般市民保持平等对待。比如共享社会的公共交通资源,而任何试图寻找特殊化的做法,都有搞特权之嫌。那么,专供公务员的“公务的士”取消了,是否还存在其它的特殊形式,仍值得警惕。如“公务的士”就有提供定点保障服务一项,主要是指出租车停靠在政府办公区外待命,以供调配,现实中是否还有类似隐性的“定点保障”,各地不妨排查。

公车改革的初衷除了是要降低财政支出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剔除某种“出行特权”,即要让公务员的出行与社会整体出现需求的满足实现一致化,而非搞特殊对待。遵循这种思路,解决公车改革后公务出行的问题,在根本是应是为了做大公共交通资源这块大蛋糕,而非在“另起炉灶”上想办法。如近几年网约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大大提升了社会的出行效率,公务员群体自然也是受益者。此前媒体也有报道,公车改革后,不少官员学着用手机打车订车。然而,从当前一些地方出台的网约车细则来看,其对网约车所设置的高门槛,已然不利于更好的满足公共出行的需求,这之中的“受害者”当然也包括公务员群体。这种阻滞公共交通体系壮大的倾向,是否会加剧公务出行向“专供模式”的回流,显然值得反思。

标新立异的“公务的士”虽然被暂停了,但这一方式所折射出的某种“出行特权”思维的消除,或仍待时日。它一方面是指对那些或明或暗的针对公务员群体出行的“定点保障”,要提高警惕;另一方则是指,在做大公共交通资源和更好满足社会多元化出行需求上,政府部门亦需要秉持开放思维,因为这不仅是解决公务出行的最好方式,同时也具备不可替代的社会红利。

@红网张楠之:从运行效率和成本的角度来看,100辆公车和100辆“公务的士”之间的差别会非常之大。养100辆公车,不仅要有购置花费,还要有日常作用、维护的花费,更要有雇佣大辆专职司机的花费,这些花费合计起来,要远远大于使用“公务的士”。所以,虽然相对于纯粹市场化用车来说仍有一定差距,但从公车改革、减少行政支出、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等角度来看,使用“公务的士”也是一大进步。不过,如果每天只在政府办公区外待命“趴活”,如果司机们的收入还要与“趴活”的量挂钩的话,这收入恐怕很难与一直跑在路上纯市场化运营的司机们相比。长久下去,不仅司机们不乐意,出租车公司也未必承受得起。好在政府部门办公时间比较固定,公务员们下班之后“公务的士”也就不用“待命”了。出于增加公司和司机收入、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的目的,让“公务的士”们在公务之余跑跑其他活,也属合情合理合法之举。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家出租车公司给出的解决之道却是,这些公务用车“只针对公务员”,为公务员家庭用车提供服务,只有出示公务员证件的人才可以搭车。而且,这些因私个人出行的公务员还可享受8折优惠。

查询可以得知,福州公交集团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福州公交出租车公司是该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换句话说就是,这家为公务员公务出行提供“公务的士”服务的出租车公司,是一家纯国企。如果是一家非国有企业,不管其提供是无差别服务还是有差别服务,不管其提供服务过程中是“看人下菜碟”还是对消费者一视同仁,都是企业自己的自由,属于纯粹的市场行为。作为局外人,公众可以有议论,但没有权力对企业的市场行为“指手画脚”。可是,这家出租车公司不是非国有企业,而是一家纯粹的国有企业,这也就意味着,在看待该企业的一些行为时就不能将其作为普通企业来审视。

为因私出行提供服务,意味着此时“公务的士”提供的是市场化服务,市场化服务却只针对公务员这一特定人群,则意味着是对普通人赤裸裸的歧视;对特定群体提供折扣,实际上是在提供另一种形式的“特权”,并且提供的过程中使用的还是国有资产。如果想提高“公务的士”的使用效率,增加司机师傅们的收入,完全可以在公务时间之外让这些“公务的士”进行纯粹市场化的运作。至于在公务之外需要用车的公务员们,既然已经发放了车补,就应该让他们通过纯市场化的方式用车出行。如此,谁都不吃亏,谁都不再享受“特权”,而且也更符合车改的初衷,符合公众对公职人员更接地气的期待,何乐而不为呢?

@长江网江全:自上而下的公车改革基本到位,公车改革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减少“三公经费”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车改革之后,除了按规定必须保留的公务用车以外,公务人员日常出行有了公共交通、自驾、打车等多种选择方式,因此促进了汽车租赁市场的发展。

福州公交出租汽车公司推行“公务的士”,抓住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公务活动提供服务,为满足公务用车需求提供了便利。“公务的士”为公务活动提供实时用车、会务或中长途用车、定点保障等不同的保障方式,同时公务员因私个人出行可享受8折优惠。这些针对性举措,为公务活动提供了多元保障方式,但“公务的士”为公务活动提供服务定价是否合理,为公务员因私出行提供优惠,公务员因公活动和因私活动,在报销时是否可能混淆;哪些因公活动可以报销,哪些因公活动应该自己支付,都需要在实际运营中,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公务的士”用于真正的公务活动当中,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

公车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公车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公车私用等问题,公车改革之后,对公务员日常出行采取补贴的形式给予补偿。各地对公务员哪些情况下出行可以使用保留的公务用车,哪些情况需要自己选择出行方式、自己付费,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推出“公务的士”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车改革之后,一些公务活动的用车需要,但在实际运营中,须谨防“公务的士”成为公务员的“专属定制”,有了“公务的士”,不管公事、私事,公务员都可以打个电话,车辆随叫随到,如果缺乏有效监督,财务管理不够严格,“公务的士”很可能衍生新的“车轮上的腐败”。

防止“公务的士”成为“专属定制”,既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公务出行有更加低廉方便的出行方式可以选择;又要强化监督管理,划清“公私”界限,防止公车取消后,车轮上的腐败产生“新变种”,公车改革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搜狐李明志:这次“公务的士”选用的车型为帕萨特1.8T行政版,笔者上网查了一下,裸车价格约在18万元,“上路价”怎么也得接近20万元。话句话说,就算这100辆车就趴在车库里不动弹,也花去了两千万元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姑且不说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在机关事业单位大力推进公车改革的背景下,组建这么一个为特定阶层服务的出租车队,合适吗?

眼下,一场又一场的“公车拍卖”活动过后,机关单位养的公务用车越来越少,车补也发到了公务员手中。对此,公众一直是持欢迎态度的,首先,公务交通公开透明了,一些“灰色”相应也会被压缩,节省了“三公”支出;其次,公务员走出专车,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更好地联系群众,对于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也有裨益。

一边是缩减,一边却是新增,随着这个“公务的士”车队的上路运行,公众心里难免疑虑。此举的目的何在?难道是公务用车减少后,人多的拉不过来了?可是,公车改革后各单位保留多少辆车,事先也经过计算和调研,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既如此,难道是“坐不惯”“挤不了”公共交通工具?可这种“娇气”,又算什么理由呢?值得注意的是,“公务的士”除公务员本人可乘坐外,其家属也能享受。只此一条,“公务的士”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已然是公私不分。事实上,虽然当地规定“谁使用谁支付,现金结算”的用车方式,但要是“公务的士”运营亏损了呢?是不是还得财政补贴?如此一来,公车改革的效果岂不大打折扣?

笔者当然更愿意相信,当地推出“公务的士”是出于常人看不见的合理理由。若果真如此,当地显然有必要将其公之于众,解开公众心里的疑惑。针对一些焦点问题,诸如为何上马“公务的士”?为何把公务员家属列入适用人群?实际运营情况到底如何?只有把这些问号都掰直了,才符合“公务”的基本要求。否则,坐在“来路不明”“身份存疑”的“公务用车”上街办啥事,心理压力也不小吧?

华图解析:顾名思义,“公务的士”就是服务机关单位的出租车。应该说,在市场竞争中遭受网约车持续挤压,而在内部的哥因份子钱过高不断“造反”的情况下,出租车公司开拓公务用车市场是一个创新之举。它既能解决车改后公务车捉襟见肘的窘迫,也能帮助出租车公司找到一条差异化运营之路。

但是,为什么“公务的士”刚推出就饱受争议,究其原因,首先,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部署,公务用车改革被寄予厚望--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消除铺张浪费、破除“官本位”。 福州“公务的士”统一采购帕萨特1.8T行政版,对普通公务员来说,明显是超标的。“公务的士”明显有违车改初衷。其次,“公务的士”不仅为公务员办理私事提供了8折优惠服务,还可以为公务员家庭提供服务。公务员车改已经发放了补贴,再这样享受特权,无疑是公车私用的再续。

所以,福州推出的“公务的士”,不管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应当赶快取消,切莫再成为架在公务员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一堵墙,成为恶化公务员与其他群体关系的催化剂。公务员队伍形象的改善,需要公务员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公务员才不会成为舆论的焦点,才不会出现细小之事也能发酵成大事的现象。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考面试热点:“儿媳”举报“公公”,不是反腐利器

以夫妻名义生活并育有一个孩子,因矛盾闹起“离婚”,男方父母知晓后,以二人未领结婚证为由,劝女方净身出户。女方向榆林、府谷两级纪委举报“公公”贪污腐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9月27日,华商报记者从府谷县了解到,被举报后的府谷县国土局副局长张少军目前被双规。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