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政治

面试热点:“官样朋友圈”折射畸形网络生态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官样朋友圈,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仔细研究不同群体的微信朋友圈,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领导干部在朋友圈一般都比较沉默,而且级别越高越不爱在朋友圈说话,他们几乎从不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即使偶尔更新也以转发“心灵鸡汤”、分享风景照为主。这个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非常普遍,完全可以用“官样朋友圈”为之命名。(7月15日《京华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汤嘉琛: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当今的官场文化并不鼓励官员有“个性”,反倒主张面目越模糊越好。笔者不止一次听一些公务员朋友说过,在体制内生存不怕你跟其他人言行相同,就怕你跟别人不同。当别的领导干部都在网络时代谨言慎行,如果有谁表现得特别活跃,就很容易被贴上“爱出风头”“不够稳重”的标签。导致“官样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领导干部将网络当作可能影响个人仕途的危险因素,而非加分因素。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体制内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管住嘴”。在朋友圈“乱说话”,很可能会被过度解读或被人“打小报告”--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官员因发朋友圈被处分的案例。民众期望看到善用网络、善于与网友打成一片的新型官员,而非思想观念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鸵鸟干部”。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也需要更多高级别官员作出表率。

@人民网蒋萌:季羡林老爷子有句名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他的意思大概是,做人要有底线,说话要有尺度。一个文化大家尚且如此,折射出“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是中国文人以及士大夫阶层长久以来遵循的一种“不成文却显见”的法则。对许多体制内的官员而言,“谨言慎行”更是一种金科玉律。现实中,偶尔会有个别“大嘴巴”的官员,但这样的人的仕途之路通常走不了很远。这之中,还有一些微妙情形值得探究--一些在领导面前能说会道甚至擅长溜须拍马的人,却能获得某些领导的青睐乃至提拔。这说明,一些干部把心思都用在了领导身上,而不是群众身上,折射出对干部的考评任用主要是自上级至下级,缺少来自群众的打分与投票。一些官员在朋友圈乃至公共场合惜字如金,也是上述问题的一个注脚、一种表象。基于此,单纯“鼓励”干部发声恐怕是头疼医头。还是要从行政机制的深层着手,正本清源。

@新京报西越:官员、基层公务员的微信朋友圈很“单一”,除了工作,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很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职级越高,转发的东西越少。这不能不说与官员的身份和微信的半公开化有关。作为公职人员,其公开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执政党的形象,在公开场合言谈举止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可能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涉及有悖职业要求,有损公职人员和组织形象,影响政策制度执行的话,是绝不可以说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公职人员公开场合的言谈举止都会有一定的“规矩”。尤其是官职越大,其公开形象的代表性越强,如果讲一些有违组织原则,有悖上级精神的话,不仅是形象问题,而且还可能让人产生错误联想,损害组织团结。

此外,公职人员随便对热点问题发表观点,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官方表态,误导社会舆论,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且一些管理部门明确规定,不允许相关人员发布与自己职务有关的内容,否则会受到处罚。这也是公职人员不多说的原因。而最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人言可畏”,“言多必失”,一般人尚且如此,官员说得越多,越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越容易受到同侪的排挤,领导反感。可是,正常的社会里,公职人员应该被放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中,公职人员身处行政决策和执行之中,更懂得其中问题,更需要他们站出来指陈利弊,提建议和解决方案,与公众形成互动,一起推动问题的解决。反之,制造官员压抑的言说空间,不利于清明社会的建立,不是什么好的征兆。

在此,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官员要正视互联网的力量和作用,正视微信朋友圈所能发挥的效应,要让其成为官员为政、治理的工具,而不是简单将其视为另一个权力场。比如,曾经就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因为财政经费或推广渠道有限的地方,官员借助朋友圈进行旅游宣传、推广当地农产品特产等工作,结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树立起品牌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官员将其作为解决民生、经济问题政务平台,与公众坦诚相见,那么朋友圈就不仅仅只是朋友圈,更有助于官民关系的融洽,让公众见到一个接地气、实干、人性化的官员形象。因此,官员使用朋友圈,不必太过于自我设限、过于敏感,要积极转变思维。与其害怕它成为自己的“祸源”,不如想想如何让它为自己的治理、为政所用。

@四川党建之声许谨谦:官员群体不爱更新朋友圈,级别越高的官员越沉默,有些高级别干部连微信都不用,官员们为何对朋友圈“敬而远之”?并不是说官员“不解风情”,也不是说官员“不接地气”,相反他们中很多人接触微信很早,而且对于微信朋友圈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他们之所以在朋友圈中“潜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着迫不得已的苦衷,官员的身份标签决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在官员的朋友圈里就可能蕴藏着诸多的“权力粉丝”,他们总会小心揣摩官员发出的信息究竟包含着什么潜台词,更有甚者会莫名其妙解读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内幕”,为了防止自己一言不慎陷入舆论的漩涡,所以官员们只能谨言慎行。一些官员表示,朋友圈不管发什么都不合适--谈论社会热点有风险,发个人生活小事怕被误解,谈论工作容易引起议论。相对来说,转发一些心灵鸡汤就比较稳妥--虽然没营养,但是至少没风险。

混迹于官场多年,官员们普遍养成了谨小慎微的言行习惯,若非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谁都不会轻易发言表态,甚至连一些极其普通也极其正常的现象,他们都会惜字如金地宁愿保持沉默,原因就是害怕自己的只言片语可能冲撞或者得罪了某些人,或者是给公众带来误导,从而产生不良影响。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种观念也被他们应用到了对微信朋友圈这个敞开平台的经营与打理当中。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一种现象:那些敢于在朋友圈畅所欲言的,大多是已离开体制或已退休的“前官员”。

@红网春秋:一方面来说,网络时代,一旦官员有违法乱纪行为出现,网友便可以充当舆论监督的“急先锋”,瞬间将官员的不良行为公之网上,从而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网络,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网友“人肉”的对象,政府官员群体更是被“人肉”的高危群体,这让不少官员对网络产生了恐惧。

假如官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网络热点话题讨论,而不是只在朋友圈里发些“心灵鸡汤”,那么官员的观点是代表他个人,还是代表政府立场?显然,不少网友可能会将官员个人的观点当成官方立场,从而产生误读。原本想通过网络实现民众与政府之间更好地沟通,现在却因双方理解的偏差而加深误会。这样的网络沟通对和谐官民关系并无益处。更为关键的是,在朋友圈中,官员也无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旦表达不当,就可能被人恶意曲解,从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可见,在网络时代面前,官员群体处在一个尴尬的地步:想要主动接触网络世界,却有诸多担忧和顾虑;想选择逃避,却又要受到民众指责。究其原因,在良好的网络生态未形成前,在正确的官民关系为建立前,官员选择回避网络舆论,其实未必是件坏事。

华图解析:微信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来记录生活点滴、表达观点,可以用于社交、学习工作。官员也经常用微信,只是他们确实甚少像普通民众一样敞开心扉,随性而行,他们常常潜得很深,始终保持“鸵鸟心态”,即以沉默、逃避的态度面对网络舆论。

究其原因,一是低调已经成为很多官员的标签,尤其是在互联网面前,稍有个性语言,就容易被人肉搜索,影响个人前途。二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体制内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管住嘴”。但是,官员此举的确与当前社会形势发展不符,这不仅阻断了民众通过网络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更使民众对官员群体产生偏见,认为官员对待网络的沉默、逃避态度,其背后必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政治生态,官员要想真正的了解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就得改变执政方式,而唯有用活“朋友圈”,把控媒体这把“双刃剑”,当好民情民意的“传导体”,掌握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舆论的“主动权”,无疑才是当好人民公仆的“锦囊秘笈”。面对新媒体,到底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该说,又如何说,领导干部需要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克服网络“水土不服”,将沉默花成“金”。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官样朋友圈”是“鸵鸟心态”在作祟

仔细研究不同群体的微信朋友圈,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领导干部在朋友圈一般都比较沉默,而且级别越高越不爱在朋友圈说话,他们几乎从不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即使偶尔更新也以转发“心灵鸡汤”、分享风景照为主。这个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非常普遍,完全可以用“官样朋友圈”为之命名。(7月15日中新网)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