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论说公考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论说公考 > 新闻热点 > 80后金庸迷的集体回忆:全班轮流借书看 倚天最抢手

80后金庸迷的集体回忆:全班轮流借书看 倚天最抢手

2018-11-01 11:30来源: 第一财经网作者:第一财经网

(原标题:80后金庸迷的集体回忆:全班轮流借书看,“倚天”最抢手)

“凡有华人处,人人读金庸”。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力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金庸小说的流行,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

“80后”徐运是金庸的海宁同乡,也是标准的金庸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的中学时代,金庸正版小说刚刚引进内地,香港接连拍了好几部金庸武侠剧,掀起金庸武侠热。

1994年三联版《金庸作品集》一套36册整套销售,售价688元,徐运只能望洋兴叹。在他记忆中,只有家境富裕的同学才有全套,四本青绿色的《倚天屠龙记》是男生中最抢手的宝贝,几乎每天都有人预订。因为实在太抢手,他是从第四本开始读《倚天屠龙记》的,“射雕三部曲”也是“逆流而上”读完的。

那时候,为防止课堂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徐运这些书迷还有秘笈:“只能把小说放在抽屉里,然后把教科书摊开遮住大半本书,从教科书的缝隙中‘逐行扫描’”。徐运文科成绩好,还时不时把金庸的妙句引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对他上课看武侠小说,老师也就“放了水”。

拥有一整套《金庸作品集》是徐运很长时间里的期盼。高考结束后,他父亲用“老坦克”驮回了一整箱书,“重得我搬都搬不动”,三联版《金庸作品集》不光是那时许多读者的心头好,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这套书开创了港台武侠小说在内地出版的先河。

前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是最先把金庸小说带到内地的出版人。在《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她提到:1994年前的三联书店,全年销售码洋是711万元,需要向外借钱度日;而光光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就能为出版社带来每年几千万元的现金流。对于一家刚起步的企业而言,出版金庸的书,也是意义重大。

“武侠小说的名声不太好”

改革开放前,金庸在香港已是名声大噪的报人和小说家,可内地的书店却看不到他的作品。虽然邓小平在1981年接见了担任《明报》社长的金庸,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作品依然被认为是“雕虫小技”,甚至“精神污染”,被排斥在正规出版渠道之外。不过,随着痴迷金庸武侠小说的粉丝与日俱增,市面上,盗版书、伪书大肆横行起来。

对当时内地盗版横行的情况,《明报》的收购者、金庸版权代理人于品海感到惋惜。“金庸是我的前辈、尊敬的作家,我很早就向他建议,应该在大陆正儿八经、漂漂亮亮地出他的小说。”出于对三联的尊重,于品海与董秀玉开始了接触。

引进金庸作品之前,董秀玉刚从香港回到北京,主持三联书店的工作。对出版金庸的小说,她也曾感到犹豫。《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她这样回忆:“武侠小说的名声不太好,我们要先把自己说服。”

“我思想斗争得很厉害,虽然我自己喜欢读金庸的书,也很想把他的书引进来,但是我也一直在考虑三联的品牌究竟适合不适合做金庸。我后来慢慢形成了一个观念,我们的书应该分层次:既有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有中等的知识读物和大众读物,我们不能只作宝塔尖上的那一点点。但是不论哪个层面,我们都要做一流的。金庸是以武侠小说而出名,但本质上是一流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进文学殿堂的,想透了这一点,就没有问题。”

一直以来了,三联书店以出版学术文化书为主业。那个年代,出版武侠小说存在一定风险。为了坚持学术定位,出版社采取了“整套销售的策略”。“三联一年新上架书只有120种,如果拆开来卖,单是金庸的作品就占三联一年新书的1/4还多,这个比例对三联未来的销售有潜在的危险,也会影响三联的(学术文化)主业。”

1994年《金庸作品集》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掀起一阵武侠热。此后,国内其他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武侠作品。三联版《金庸作品集》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阅读新时代。

就在《金庸作品集》出版同一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排在第四位。

伴随金庸作品的流行,批评的声音一直萦绕不绝。很多人评价他的武侠小说俗、没有思想性,因而不登大雅之堂,比纯文学低一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并不赞同这类观点。“他的作品有历史、有现实、有文化、有想象、有人物,有世界。他把一种文学类型推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无论是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对人性的洞察,金庸比某些已获或未获诺奖的作家强多了”。10月30日金庸去世后,严峰在微博上这样写道,他接连发表几条微博缅怀金庸。

商界大佬的偶像

真正能称为“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名家,金庸算一个。

15部小说共计1100万字,金庸以他笔下人物的精神气格影响了至少两代人,早已超出文学领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作品中最知名的话,出自《射雕英雄传》,1999年金庸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也用它寄语青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曾在复旦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这样诠释“侠”:“侠”是天地间别具一种激烈性情的人。在中国人的伦理中,人变得孝顺、安分、文雅、文弱、中和。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在人与社会的对峙中,人没有活力去改变社会。而游走在边缘的游侠,常常成为揭竿而起改变社会的人。

商界大佬中有许多金庸迷,包括“风清扬”马云。10月31日,金庸去世的第二天,马云通过微博发布公开信缅怀,言辞沉郁、恳切。他以学生自居,讲述了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与家国担当对他经商、为人的巨大影响。“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他写道。“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马云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李开复也是金庸的粉丝。他在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中写到,自己读过五遍金庸的小说。玻璃大王曹德旺则自比金庸作品《侠客行》中的石破天。

北京大学严家炎是国内最早推崇金庸的学者。他认为,金庸的小说情节虽像“童话”,但其情理很真实。“金庸是自觉地追求一点武侠小说的思想性,他没有把娱乐和思想决然地对立起来,他的小说情节是荒诞的,是出于想象的,但是所包含的情理是真实的,是在现实生活里面也可以找到的,因此它能够引起人的一些联想,给人许多启发。”

(本文写作参考 《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邹凯著,2008年,三联书店)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猜你喜欢

没有了

没有了

大家爱看

面试热点:健康云南

健康中国,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详细】
论说公考二维码

扫码关注论说公考

精选国内外经济、文化、生态、人民时政、社会热点话题及时事热点评论,了解公务员时政考点,尽在论说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