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13:27:00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目前正处于备考阶段,考生要每天有计划的学习。备考之余可以利用华图教育为大家提供的备考资料测试一下自己的学习程度!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1.1.
关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是由格林·丹尼尔提出的
B.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
C.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
D.论证文明的起源,一定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1.2.
下列哪项不是文明标准( )。
A.一定要有迹象表明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B.一定要有文化留存和传播的手段
C.一定要显示出城乡差别
D.一定要有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
1.3.
以下对我国使用的文明标准,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世界通行的标准完全相同
B.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C.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中包括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D.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是在世界通行的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补充得到的
1.4.
对“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
B.文明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C.只有人类才有文明,动物没有文明可言
D.城市是文明的象征
1.5.
根据文意,下列推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形态和欧美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文明标准
B.没有文字的现代民族还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C.我国和日本学者认为,不会使用金属的民族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D.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991年7月的一个夜晚,物理学家庞格拉茨把23磅的钡气通过卫星释放到太空,成功地制造出了极光。
庞格拉茨在前不久研究了极光出现的原因。原来,地磁场的磁力线从南磁极出来,又绕回到北磁极。地磁场经常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太阳风是从太阳外层大气不断流出的带电粒子,携带着太阳磁场,当该磁场的磁力线碰巧与地磁场的磁力线接合在一起时,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在地球的背风面,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最终像橡皮筋一样突然断开。之后,一部分磁场顺流冲去,直趋场外行星,即太阳风中一个大漩涡;另一部分磁场[a]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的能量反弹回地球。这种“弹弓”激活地球附近的电子,这些电子撞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就发出了极光。庞格拉茨的钡云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
2.1.
“在地球的背风面。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这里的“磁力线”指的是( )。
A.地磁场的磁力线
B.太阳磁场的磁力线
C.极光的磁力线
D.太阳光作用于地磁场所形成的磁力线
2.2.
根据本文所述,极光出现的原因与以下物理现象相关的是( )。
A.地磁场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B.钡气体通过卫星释放到天空
C.太阳风中的大漩涡
D.地球附近的电子与大气层原子的强力碰撞
2.3.
文末“庞格拉茨的钡云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中的“说明”,具体意思是( )。
A.庞格拉茨的钡云证实了人可以利用极光产生的原理,制造出极光来
B.庞格拉茨的钡云使人看清楚了极光产生的一系列过程
C.庞格拉茨的钡云展示了地球附近被激活的电子撞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到发出极光这全部过程的图像,使人明白清楚
D.庞格拉茨钡云实验的成功,对太阳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产生极光的机制作了较好的解释
2.4.
下面①~⑥各表述了极光产生的一个物理过程。选出其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被激活的地球附近的电子碰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
②太阳磁场磁力线与地磁场磁力线接合。
③一部分磁场带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能量反弹回地球。
④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
⑤地球背风面磁力线的变化继而断开。
⑥一部分地磁场顺流冲去,直趋场外行星。
A.④②⑤③①⑥
B.②④⑤⑥③①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④⑥①③
2.5.
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携带
B.夹杂
C.席卷
D.捕捉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可知,现行的文明标准不是由>格林·丹尼尔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很多人讨论,>格林·丹尼尔做的补充。所以A项错误,B项是正确的。由“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可见,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标准不适合中国,只说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并且我国现在也在使用这个标准,所以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说“一定”要在考古学上找证据。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提出文明的标准有三个,>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内容不在文明的三个标准中,D选项错误;首先要有城市,即要有城乡差别,C选项正确;其次要有文字,好让文化留存和传播,B选项正确;第三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即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A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可知我国只是对世界通行的标准做了补充,D正确。A项中我们和世界通行的标准不完全相同,故错误。C项我们增加的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也并非复杂的礼仪,故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中国和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由文章第一句话“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得出,文明并不是人类与动物界的分界线,是人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所以不正确的是A项。同时推断出C项正确,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只有人类才有,动物没有。由“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同样文明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推出B项正确。城市的出现了判断文明的标准,也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所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最后一段得出,中国和日本判断文明的标准只是在欧美上稍加补充,并没有很大差异,故A错误。BC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提到这样的观点。由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可知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D
解析:
此题是词语理解题。
定位“磁力线”的位置,可知其具体所指应从前文可以得知。此处使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的因素,一个是因为在地球的背风面,另一个则是因为前文提到的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故此处的“磁力线”是指太阳风影响下的地磁场所形成的磁力线,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A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二段解释极光出现原因,首先提出地磁场经常受到太阳风影响,之后具体解释太阳风这种带电粒子是如何影响地磁场,故选A。
B项只是材料首句提到的一个客观事实;C项“太阳风中的大漩涡”是场外行星,是一部分磁场的去向,但此去向与产生极光无关,产生极光的是另一部分反弹回地球的磁场造成的;D项表述与原文不符,与地球附近电子发生强力碰撞的是“极地大气层的原子”。
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D
解析:
此题是词语理解题。
“说明”的对象是“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即产生极光的过程。材料的重心一直是阐述庞格拉茨研究出来的产生极光的原因及过程,庞格拉茨正是通过了解的太阳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极光原理,相应地用钡云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故它的实验就是解释了这一过程,D项表述正确。
A项引申过度,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个实验想要达到的目的;B项本身表述有误,极光产生的一系列过程不可能完全看清楚;C项提到的内容仅是极光产生过程的一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B
解析:
此题是语句排序题。
根据选项,可知②④⑤三句是紧相连的,由原文叙述极光产生的过程,太阳磁场的磁力线和地磁场的磁力线接合在一起应是此处发展过程的第一步,可知选B,其余各句在文中均有同义替换,发展的顺序应为②④⑤⑥和②④⑤③①,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最佳语境搭配。
根据语境,另一部分磁场应该是带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的能量反弹回地球,故用“携带”一词最合适。
“夹杂”意为混杂,一般用于两者之间;“席卷”形容尽数带走或除去或形容气势迅猛,此处俘获的只是所有粒子的部分,并非带走所有;“捕捉”的主语一般是人或动物,此处也不适合。
故正确答案为A。
相关内容推荐: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