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公考人物 > 2018国考面试:铲除校园暴力土壤

2018国考面试:铲除校园暴力土壤

来源: 西安华图2018-01-22 15:27

热点概述

近日,一女生被30名同龄人扇耳光的新闻引起网友关注,网友感叹校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据悉,这30人打人的原因,只是因为女生拍照不小心拍到了她们。

近日,北京中关村一名小学生家长称自己孩子遭到同班同学“霸凌”,抱怨学校处理不妥,引发网友热议。

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

相关评论

@羊城晚报: 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人民网: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四川大学法学副教授陈实:中国在对待校园暴力犯罪方面的处罚,确实太轻了。这跟中国的法律制定有一定的关系。在《刑法》上,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此属于未成年,在量刑上应当减轻或从轻处罚;其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也因未满18周岁,在量刑时应当减轻或从轻处罚。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对校园暴力的处罚力度。

@华裔律师邓洪:学校霸凌事件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电脑时代来临,孩子们喜欢玩暴力电脑游戏,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训练。美国法律对霸凌行为的最终认定是一个标准由高到低,不断细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霸凌外,还逐渐将精神上的贬低纳入霸凌。如言语辱骂他人,以及在公众场合故意因对方残障,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等而嘲笑他人,甚至口头威胁等也归入霸凌行为。其次,针对校园暴力现象,相关的法律也被多次修正,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重罪。

模拟题

近年来,校园暴力愈演愈烈,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从陕西女孩被殴“失联”;到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学生;再至安徽一名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虐……校园暴力每天都在发生,近两年愈演愈烈,让人吃惊、令人发指。正如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同学之间本该亲密无间,为何能一身戾气,甚至拳脚相加?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急需反思校园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加之不良交往,法律意识淡泊,受害者忍气吞声,近一半选择息事宁人不告诉老师家长或老师、警察。青少年的行为大多来自于效仿。不良文化的泛滥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的理念和法律意识,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父母责无旁贷,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诱因。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孩子将“绝不吃亏”的情绪被带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很多家长一门心思让孩子上名校,至于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却思考得很少。对此,父母一方面需要培养孩子的情绪、情商,另一方面也要时常关注孩子日常心理及行为,教孩子保护好自己。例如出现校园暴力,告诉孩子安全第一,一定沉着冷静不要意气用事,用迂回战术来拖延时间。可以先暂时顺从对方,插入话题缓和气氛,来分散注意、获取信任争取时间。之后向路人呼救求助,或者站在老师身后。

第三,学校缺乏道德评价体系。学校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处理原则,“大事化小”,施暴者没有得到相平衡的处分,极易再次施暴,且对身边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恶性事件背后都是未彻底意识到严重性的未成年人。在此,可以借鉴各国优秀经验,韩国为此将人性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日本对此也加强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

第四,“独生子女”制度成为了过分溺爱、不敢处分的孵化器。家长应强化读独生子女的社会责任,弱化“唯我独尊”的叛逆心理。我认为二胎政策或许也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第五,司法缺位。对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专家学者曾强调我国在该法律领域存在着“弱化定性”的倾向。将“施虐”或“故意伤害”等刑事犯罪,而仅仅看作“治安案件”处以行政处罚了事;更有甚者,将“学生纠纷”由学校内部消化,“处分”即可,根本不会进入公共职能部门的视野。较之美国动辄就启动司法流程,检方介入,重视程度和警示力度不可同日而语。在青少年普遍早熟的今天是否可借鉴有些国家,将15岁至18岁的未成年犯罪,基于案情的严重程度,适当考虑当做成年人对待。

综上,扼杀校园暴力必须家庭、学校、司法机构各司其职,多管齐下,提升德性教育高度、用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司法教育力度,才健全学生人格,铲除校园暴力土壤。正所谓,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关键词: 2018国考面试校园暴力 编辑:张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