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13:55 第期
“暑乞儿”,该救助还是禁止?
分享
“暑乞儿”,该救助还是禁止?
暑假以来,北京多条地铁线路儿童乞讨人员大增。北京地铁官微通报,乞讨卖艺人员大多来自甘肃岷县,且多为年轻的90后母亲,她们四肢健全,在暑期利用孩子组团行乞以博取乘客同情。两个多月的暑假马上结束,在北京地铁里的“暑乞儿”也不常见了。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打工期”基本结束;或许是因为执法人员的劝阻。

导语:

两个多月的暑假马上结束,在北京地铁里的“暑乞儿”也不常见了。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打工期”基本结束,学杂费也多少有了着落;或许是因为北京地铁执法人员的劝阻。暑假,是孩子们盼了一年的礼物,无论是城市的“小公主”、“小王子”,还是农村的“山娃娃”。可是对那些被父母领着“进京乞讨”的孩子而言,暑假可能就此成了“难堪”的代名词。

听过“进京赶考”,亲眼见了“进京乞讨”

   这个夏天小编多次见到这些“进京乞讨”的山娃娃。一对小姐弟、一对小姐妹,或是一个妇女、一到两个孩子,这样的“组合”就是“暑乞儿”的人员编排。他们“行走江湖”有一套固有的模式,靠贴在乘客身后快速通过安检,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会选择白领密集的繁华地段,也会选择人员较多的环线地铁。带着孩子乞讨的父母还会随身携带亲子鉴定,以防被怀疑涉嫌拐卖,从而撇清嫌疑。
  大多数“暑乞儿”都有多年的乞讨经验。一位有4年经验的“暑乞儿”讲述:“夏天放假时出去一趟,冬天过完年出去一趟。可以支付我一年的学费、生活费等。”也有年纪较小的“暑乞儿”说:“跟妈妈出去一个月,我就可以有雪糕吃、有新衣服穿。”
   网友“善由心生”觉得,“确实由于某种缘由使得某些人穷困,只要有能力劳动谁也不愿乞讨为生”,而网友“精英的悲伤”却持相反观点:“这是纵容了他们的存在,这些孩子再也不会有自尊心。” 网友“行云流水”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言传身教,用不劳而获的方式、无尊严的方式去获取财富,这是父母的失职。”也有网友从制度的理性角度出发:“若只靠打击父母,而不让贫困家庭有抚养孩子的能力,就不能切断源头。”

一入暑假“乞”似海: 口头劝阻不罚钱

    实际上,任何事件的发酵并非一日之功。我们看到的是,一入暑假“乞”似海,却不知乞讨已成为一部分乞讨者的生活状态,即使被问及是否需要救助,也会被拒绝。我们看到的是,“暑乞儿”厚着脸皮要钱,却不知他们也会因开学第一课的自我介绍而遭受冷眼和嘲笑。
    我们看到的是,90后妇女或六旬老人带孩子乞讨,却不知他们以暂时的隐忍和尊严为代价,换来家中可以顽强抵挡风雨的小楼,换来家人的医疗保障、孩子的上学费用甚至孩子未来的前途。对他们而言,乞讨是谋生乏术。当然,也不乏有不法分子与亲生父母签订协议,每年交几万元租金“租用”孩子进行乞讨的。
   我们看到的是,每出现儿童乞讨新闻都必提的字眼:“中国第一乞讨村”——甘肃岷县小寨村,却不知这是一位被“乞讨风气”裹挟着的本村大学生敢于“自曝家丑”的举动,才引来媒体的蜂拥而至。媒体报道后,就像被活生生地扒光了衣服,小寨村的人们才开始自我修复丧失的自尊。
    我们也曾怀疑过他们是职业乞讨者,有人甚至还报了警,却不知公安机关经过抽血化验、户籍比对,证实这些孩子和妇女确实是母子(女)关系,不存在拐卖情况后,只能口头劝阻,并不会罚钱,如果罚了,则容易有极端行为。
    农民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是“暑乞儿”出现的主要因素,很多乞讨儿童都来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严重不足。此外,一些父母的角色失范,将孩子作为谋生工具,甚至虐待、遗弃、操纵孩子,孩子被迫“自愿”乞讨,而司法很少能有效干预,大多只是批评教育。 暑“乞”儿,该“疏”还是“堵”,听听专家怎么说

结语

总之,在“暑乞儿”的问题上,政府应该责任先行,杜绝儿童“因贫而乞”的任何可能性,而终结解决则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合力。西方经济学家罗尔斯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能注意到这些最底层、最卑微的人时,并且给他们一定的保障,权利被改善时,整个社会的公平就会被提升。”

观点市场

面对儿童向你乞讨,你会给予自己的一份帮助吗?

  • 0
  • 0
100%
 
0%
 
0条评论我有话说......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
    何瑞霞

    本期评价

    0 0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