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校园霸凌视频频流入网络,舆论关注度较高的有2起。一则是浙江庆元县小学生被多人围殴、烫烟头,由于受害学生父亲是一名蹬人力车夫,不太想追究此事,结果涉事学生被进行心理辅导和批评教育。另一则是在美中国女留学生绑架、虐待2名女生,涉事“小霸王”家长试图“花钱摆平”,涉嫌贿赂证人被抓,而“小霸王”们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或面临无期徒刑的刑罚。
面对不断上演的校园霸凌事件,一些人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不妨回忆下自己的学童时期,霸凌事件亦不在少数吧,不少人可能还当过“小霸王”或“受气包”。有人会说:“我上学时候有人罩着”,于是,校园霸凌进入了循环播放模式。但过去的“小霸王”还是有所“畏惧”:一来害怕同学告状后,老师体罚;二来害怕吃家长的拳头。而现今为什么霸凌事件会愈演愈烈,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呢?小编想说,其实现在,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社会,在面对霸凌时,都有一种“鸵鸟心态”在作祟。
浙江庆元县“小学生被多人围殴”的受害学生家长是一名蹬人力车夫,不太想追究此事。有网友气愤:“孩子是爹娘心头肉,骨肉被凌辱,当爹的要当‘逃兵’,该挨揍的是这个没骨头的爹。”也有网友感概:“作为弱势群体,这种忍气吞声的节奏还需要在繁衍多久?这助长了什么?”
当下的中国社会,流行简单粗暴一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成人间常使用暴力,使得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 储朝晖还表示,有些霸凌事件还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会上处于强势位置,被打者的父母处于弱势位置,这种地位的悬殊,会让打人者有“胆量”去施暴。
小编认为,孩子的家长要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用自己行为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应怎么相处,要通过理性协商,而不是暴力去解决问题。言传身教这道理大家都懂,说白了,霸凌是一种学习行为。
美国司法机关追究在美中国留学生绑架、虐待2名中国女生案,“小霸王”们涉及最高刑期是“终身监禁”。反观我国,从立法角度来说,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追究刑责,满14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责。而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因重保护、轻惩戒而饱受诟病,被讥之为“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
社会中,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教育都认为青少年暴力“没多大的事”,2007年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抽象地提到一句:学生要“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但正如专家所言,学生对于“霸凌”一词的认知,也只是在爱国教育中。即便是2011年修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未曾提及反霸凌问题。
小编认为,荷尔蒙不是犯罪的理由,青春期也不是暴虐的借口,社会应是所学校,教育违法孩子,不能以未成年人做幌子,免于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但若刑罚过重,热暴力或转为冷暴力,被欺凌的孩子变成被孤立,依旧会有心理问题。 >>>看看老师和学生是什么样的“鸵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