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肯定了该集团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创品牌,让郑煤机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贴多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在温县农科所,总书记勉励科技人员为粮食高产稳产进一步发挥作用。在焦作隆丰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总书记要求进一步把储备粮食管好。

9月3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安徽考察。在滁洲市凤阳县小岗村,他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材料2:

今年10月,记者就广东产业转型问题进行专访,决策专家C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它所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去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继1998年超过新加波、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越“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间将超过韩国。这种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一句话,广东的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然而,广东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二三十年广东及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电脑电源线,怎么生产的呢?无非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工序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卖到海外市场。在严格意义上说,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因为“工厂” 对定价有决定权的会计和设计部门全是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近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七、八美元。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代化重工业的启动将成为广东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特色,珠三角地区改革利用湛江、汕头等地缘优势,向南拓展东盟合作,向东搭上台海经济合作快车。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湛江钢铁厂一期建设规模为钢产能1000万吨;广州南沙开发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300万吨造船基地也已开工生产。此前广州地区船厂只能制造6万吨的船舶。广东省以轻工业起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工业增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重工业投资持续增长,2002年全省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

在广东省近期公布的新十大工程规划中,规模庞大的高速轨道交通项目引人注目。湛江、汕头、韶关等相对边远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之间的运输时间,将控制在两小时左右。2010年前后,湛钢到广州市铁路交通用时仅为1个半小时。这些,将珠三角传统的产业链条大大扩大,同时也将减少石油消耗及汽车尾气的排放。

材料3:

东莞某鞋厂的林老板,2003年来东莞办厂前,在台湾地区打拼了20多年。他说现在很糟,最近赔了几十万元。他已经不再接受美国鞋子大卖场和贸易商的订单了。觉得风险太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影响,合计增加的成本超过了20%。

“广东山区对我来说太陌生,我没有太大的兴趣内迁,到一个地方又得从头再来,需要很多时间。补给线拉得很长,对我来说将是致命打击。”林老板这样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借这次广东产业转移的机会,内迁到粤北山区投资的问题。

有朋友劝他将工厂迁移到越南。但林老板看得很清楚:“越南劳动力缺乏,税收各方面跟这里差不多。我一些朋友搬到那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几年我估计他们也会走。”

当记者问林老板,有没有考虑走出低端化生存,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林老板有些无奈地笑着说:“还没有这个能力。”

材料4:

“13年了,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很正确。”作为香港电子集团董事、总经理,徐老板一脸庆幸。他一再跟记者提起依然在东莞等地办厂的朋友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尴尬境遇,庆幸自已提前13年向广东山区罗定市的迁移。

该电子集团1971年成立于香港,是电源供应器制造商。1988年,处于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两方面考虑,集团进入深圳宝安区开设工厂。但到1995年,徐老板发现深圳本地可供调配的资源越来越少,生产成本已经很高,于是决定将工厂迁入罗定。

1995年深圳已提出着重培养和引入高科技企业,加工生产型企业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低,而罗定地区的综合生产成本要比珠三角和其他内陆城市低很多。集团迁到罗定后,劳动力成本减少了30%,运输成本只增加了5%,节约了25%的生产成本。另外,集团的产品过去主要是出口,但今年以来内销的部分有所增长。因此,将工厂迁到罗定,实际为这部分内销产品节省了不少物流成本。集团在罗定13年,从1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20亿元,以后还要扩大到40亿元的规模。徐老板到东南亚做过详细考察,他认为,不管人力还是其他各方面的资源支持,中国依然是最佳选择。

目前让徐老板最为头疼的是高级技工的缺乏。他建议市政府想办法把在珠三角务工的技术成熟工人吸引回家乡就业,特别是吸引那些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回来建设家乡。

材料5:

东莞在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当时,在成本上升的不断挤压下,香港繁荣了几十年的出口加工业迫切需要转移,一线之隔的广东成为首选。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采取简政放权措施,吸引外资的审查权下放给各个地级市,东莞则进一步把招商引资权下放到乡镇。凭借地缘优势、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外资提供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莞迅速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农业县发展成为闻名国际的世界工厂。有个说法令东莞人自得不已,“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2007年,东莞的GDP达到创纪录的3151亿元。东莞的经济奇迹,是中国近30年经济奇迹的典型代表。

其实2004年后,东莞已面临巨大危机。先是“民工荒”,接着是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增加了加工成本。由于村自为战,东莞土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却无法整合,电和水的资源也很紧张,电厂污染也很厉害。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2007年,东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企业迁厂或倒闭现象。有关估计,倒闭、迁移或不辞而别的企业大概占总数的10%到20%。

种种迹象表明,“东莞模式”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但如何实现转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路径。低水平的劳动力、旧产业离开东莞,高层次的劳动力、新产业从何而来?

有人认为,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高,他们会成为东莞转型的推动者。但也有人尖锐指出,外资企业是逐利而动的,哪里有利可图就到哪里去,不大可能费心费力地参与自主创新。只有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当地企业,才更有可能和本地经济同甘共苦。港资企业没有转型的历史,只会搬迁或倒闭;台资企业的设计、研发都在台湾地区,大陆只是制造部门而已。

某专家认为,东莞为了产业转型不断探索而仍不得其门而入,全国其他地方的“东莞化”却如火如荼地进行。长三角地区被人津津乐道的“昆山模式”,其实和“东莞模式”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引进的制造业相对环保、高端而已。其他地方,包括武汉、成都、重庆、天津这些城市的新特区,也不乏类似“东莞化”的克隆者。内地省区提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口号,实非明智的选择。

材料6:

在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中,稻盛和夫是一位靠加工制造创业的著名企业家。他1932年出生于鹿儿岛的一个贫寒之家,1959年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凭借自已研发的新型精密陶瓷原材料技术,在十几年间,便把一个小规模的工厂发展成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

稻盛和夫说,早期,日本制造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评价是:虽然便宜,却质量不好。他认为,没有技术开发上的革新就一定要碰壁,不断学习、创新,掌握世界上最好的技术,这是日本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到现在的关键所在。

1973年和1978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两次石油危机。日元急剧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过去曾以经济实惠驰名世界市场的日本产品,一下子变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贵族。日本企业如何面对高成本的挑战呢?稻盛和夫说,当时订单减了一半,公司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他的办法就是跟员工一起共同克服这个难关。为了削减成本,员工们充分发挥了智慧和才智,提出了很多改善的建议。当时日本政府曾经有一些支援,但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重要的问题是,企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超越。困难,往往成为产业升级的一个最好的推进器。

材料7:

生产加工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汽车、仪表、电器、电子、服装、鞋帽,以及医药、食品、粮油等等,几乎涵盖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外资的进入,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能促进粮食加工业的体制改革,但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尽快出台应对措施。在这个问题上,食用油加工业的情况发人深思。

同粮食市场不一样,我国食用油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许多油品和主要原材料从国外进口。Y集团是国外某大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食加工为主的企业集团, 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设厂,为中国引进了小包装食用油的概念。此后十几年间,Y集团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广州、上海、武汉、西安、成都等主要城市投资设厂和开设贸易公司,成为国际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成功塑造出一批著名品牌,为推动中国粮油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后,小包装食用油逐渐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也成为整个食用油市场附加值最高、最赚钱的行业。有数据显示,Y集团国内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令人关注的是,Y集团先后在中国累计投资40余家粮油食品以及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经销商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个大中城市,构成了在中国庞大的经销网络。有关人士认为,Y集团的利益扩张,使中国的粮油企业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换来一个无比强大的竞争对手。

材料8:

当前,粮食问题举世瞩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说,全世界新增加了1亿缺粮人口;粮农组织说,37个国家因粮食飙升而导致骚乱;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81%,食品价格上涨83%。4月19日,全世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素称世界粮仓之一,人们一直相信,那里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都是上帝赐给阿根廷人的礼物。但现实的冲击面前,阿根廷政府不得不考虑再次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的出口关税。

莫尼克是埃及的一名清洁工,每月工资80美元。“带5美元去市场,只能买到3千克大米,剩下不到几个钱,根本买不了其他东西。”莫尼克说,因为有好几个孩子要养活,她家里现在每天只吃一顿饭。国际粮食市场的这一巨变,让很多大米进口国处境艰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400家国营粮店门口,每天一早就排起等候的长队。由于粮食工作不力,H国总理在一片指责声中黯然下台。

材料9:

下面是记者就我国粮食问题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采访摘录。

记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情况? Z先生:我们这几年的抽查,包括我们当前掌握的情况,都表明我们的粮食库存量是真实可靠的。

记者: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您对此怎么看? Z先生:耕地是在减少,但党和国家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不能破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保证。18亿亩耕地,意味着我们能够保证粮食产量至少在1万亿斤以上,从现在的消费水平看,这能让我们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记者:2008年大家对粮价问题都非常关心,您觉得粮价什么时候会见底,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水平? 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了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但是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解决好粮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粮价问题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材料10:

据悉,今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但某专家认为,我们绝不可高枕无忧。他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重要的金融工具,将一直被作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伴随着生物能源大面积铺开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是明显的例子。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

他认为,国内情况不容乐观,近年随着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耕地荒废,我国农民的种粮意愿在下降。政府补贴赶不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上涨的速度,近年,化肥与农药价格等均处于上涨期,即便在政府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前提下,部分双季稻主产区仍有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趋势。

材料11:

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在,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为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提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1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因补贴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第1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

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该题是一道概括题,答案来源于“给定资料”即全部材料。题干中提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取得成绩也面临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概述。要求中“紧扣给定资料”,即概述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材料中未提及的问题不在答案范围之内;“全面”说明此题答案要点较多,考生不可遗漏;“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则要求考生将答案要点合并归类,以清晰的逻辑形式呈现;同时注意字数在300字以内。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概括题。概括题的作答一般要根据材料,分条按点回答。该题要求回答材料中所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实则是要求考生对通篇材料进行主要问题的归纳。这道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提炼这篇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篇申论的给定资料不是在谈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通过给定资料1我们发现第一自然段在谈“产业结构问题”,第二个自然段在谈“粮食生产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之后的给定资料2、3、4、5、6是围绕第一个问题设置的,给定资料7、8、9、10、11是围绕第二个问题设置的。因此我们认为这篇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产业结构问题,而是粮食生产问题。明确了主要问题,接下来需要我们根据材料将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整理,即产业结构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粮食生产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分条按点作答即可。

参考解析:

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和粮食生产问题。产业结构问题:1、如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2、加快产业转型,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产业模式3、如何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打造高端产品4、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粮食生产问题:5、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6、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粮食生产7、如何加强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业的管理

第2(1)题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观点鲜明,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林老板的心态:1、保守、安于现状。在遇到困难时缺乏主动应对,既不外迁也不内迁;2、悲观、消极、无奈。不愿进行技术升级,没有能力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

这种心态反映的本质问题:1、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眼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3、以前那种“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因此,我们要引导这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民族品牌。

第2(2)题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2、肯定的是:提高粮食价格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还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促进我国农业长足发展。

3、不过这样的说法也存在一些问题。(1)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调节,即便是政府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在粮食供求较为平衡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不能说涨就涨;(2)粮食价格上涨会带来连锁反应,引发通货膨胀,给政府的宏观调控造成巨大的压力;(3)还会严重影响到一些缺乏社会保障的非粮食生产的弱势群体的生活。

4、粮食价格的上涨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我们应该联系地看问题。粮食价格是否可以上涨以及上涨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全面权衡各种利弊,广泛听取尤其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市场的状况,综合考虑,慎重行事;依靠合理政策与先进科技解决农业粮食生产诸多问题。

第3(1)题

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1、沿海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项目,引进内地后不利于内省的产业升级。

2、沿海转移产业多高能耗、高污染,转移内省不利于内地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甚至可能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

3、内省相对而言人才较为缺乏,因此管理经验、科技水平有明显不足,在短时期内不利于沿海转移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由于内地财力有限,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活设施不完备、交通运输成本高、信息流通也不方便等现实情况,不利于实现沿海产业的承接与转移。

第3(2)题

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参考答案

1、第一条关联词搭配不当,过于绝对。对农业的投资只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建议将关联词“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2、第一条后半句说法不现实。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保证出口和国情不符合。因此建议将最后一句修改为:只有加大投资,我国的粮食才可能很好的满足当前国内的人民群众的需要。

3、第二条不可行。发达国家一直将粮食作为掠夺落后国家的工具,并且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有能力、有权力来分配全球的粮食。建议将该条修改为:倡导粮食充足国家对不充足国家进行粮食援助,发挥国际粮农组织的积极作用。

4、第二、三条的表达过于冗长,建议将举例和数字删减。

5、第三条内容有误,节约并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议改为:“厉行节约,提高公民节约意识,杜绝粮食浪费行为。”

6、第四条不符合常识。首先国际间的交往应该尊重主权,提供政策指导侵害了国家主权;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都是金融机构,没有粮食。建议将该条中的“粮食”两字去掉。表达方面有语法错误,“严重”修饰“冲击”,建议前置,表达为“严重冲击的”。

第4题

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报

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3

)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

参考答案

靠技术统工农(省部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日渐凸显,工农业方面的瓶颈尤为明显。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问题集中表现为产能过剩,解决之道重在“调结构”;农业经济问题则集中表现为产能下降,解决之道重在“促增量”。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国内外资源越来越紧的条件下,要实现“调结构”和“促增量”,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因此,当前我国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农业的道路,统筹工农业发展,最终改变资源消耗和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要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从根本上讲,必须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在继续坚持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之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产业体系,使得现代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垄断,尤其是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变过去企业单纯依赖廉价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向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要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宏观调控和财政投入的力度,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可以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基金,对企业自主研发项目实行优惠减免税等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也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直接投入,特别是通过技术开发和应用,有效降低农资生产成本以及农资销售价格,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投入;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信贷机构,为农民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鼓励农民和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

要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创造有利的法制环境。只有努力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法律法规,严肃治理侵占耕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各种形式的违法违规行为,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深入人心并顺利实施。同时,也只有努力完善并严格执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才能保护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才能广泛调动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单位等有序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最后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产业体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正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重谈自力更生的问题(地市级)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回首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成绩不可谓不大,业绩不可谓不光辉,但我们绝不能只看到光彩的一面,还应该看到我们不足的一面。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究竟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改革开放让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我们拥有更多的只是没有技术含量、没有设计能力、甚至没有定价权力的生产车间;改革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但是这些外资带来的只是资金,却把技术留在了国外;改革开发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农业耕作却依然效率低下,方法原始。

当年小平同志在提出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了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失去得最多最大的就是自力更生的意识和勇气。我们如果把自力更生分开来解释,自力就是指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事情,更生则有要获得新生的意味。自力更生合在一起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生,两者却一不可。如果仅仅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但是还因循守旧,就只有自力,没有更生,这必将被历史潮流所湮没;如果只是靠别人虽然获得了新生也只是拾人牙慧,一旦出现竞争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我国企业的现状是:要么生产一些谁都可以生产出来的廉价商品,靠低廉的劳动力去获取一点微薄的利润;要么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帮助一些跨国公司做加工;要么引进了一些国外淘汰的技术,成为落后技术的承接地……中国制造虽然多,但是“MadeinChina”却成了便宜,质量差,缺乏技术含量的代名词。一位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家说,我们的汽车贸易没有尊严;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核心技术创新甚至比不上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还有人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在药品领域,由完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只有四种。或许这些说法中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成果乏善可陈的事实。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观念先行。一方面要断绝那种一味依赖国外技术转让的思想,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卑的心理,树立技术研发的信心。要改变现状必须做好长远规划。我们的企业要有做百年企业、做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气概和决心。要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成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团队,并且给予它们税收等政策上的支持。要改变现状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只有良好的高等教育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产、学、研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以技术研发带动生产效率提高,以生产促进技术研发,使技术和市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小平同志曾经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句话的分量显得越来越重。在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占据了战略上的优势地位。我们要把握住自己命运,不能让别人扼住我们的咽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提自力更生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