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近日由新华社受权正式向社会公布。从广东、上海等五省市试点一年多的情况看,事业单位改革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原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要提高效率,增强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为此需要完善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消除“事业人”的后顾之忧。(4月30日《羊城晚报》)
按照《意见》制定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框架,现有事业单位中,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简言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就是要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职能划分,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公益的归公益。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这部分单位将具有行政权力,其人员将享受公务员待遇,他们对改革不存在“原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较之下,“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明确定位为事业单位后,将取消单位的行政级别,单位负责人不再具有领导干部身份,工作人员也不再参照公务员管理,很多人担心原有的身份和待遇将被降低,因此对改革怀有顾虑;另一种是一些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原有的行政级别将被取消,财政也不再拨款或补助,单位必须自己到市场上闯荡,工作人员从“事业人”转为“企业人”,很多人担心收入和待遇将没有保障,对改革同样怀有顾虑。出于上述担心和顾虑,这些单位自然缺乏改革的动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在一些地方之所以推行不顺,“原动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担心改革后待遇降低或缺乏保障,这在养老制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广东省环保厅下属一家事业单位员工李某介绍,他们现在处级以上干部每月退休金8000元,如果转制为企业,普通退休人员每月社保才2000元。尽管实际上差别或许没那么大,但在目前的养老制度下,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由此心怀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何打消“事业人”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顾虑,如何换取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必须认真解决的现实课题。
从根本上说,改革不是要把财富和利益从一部分人手中无偿转移给另一部分人,而是要在承认现有格局中社会各成员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权利和财产关系的重新安排,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以此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实现尽量有利于大多数人,并不对其他人造成损害的“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原则应当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改革——如有关专家所言,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对老员工的保护,对中年人既要保护又要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完善辅助的单位年金、补偿养老金制度,保证员工收入不降低,保证事业单位的人才不流失,“如果这些单位的人员流失了,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在社保、养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有完善的过渡政策,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老人老办法”保证了现有体制下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新人新制度”使人们对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水平有了初步的预期;“中人逐步过渡”则顺应了新旧体制转型的变化,有利于缓解冲突、减轻震荡,逐步消化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思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改革可望获得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有效克服“原动力不足”,进一步减少困难和阻力,激发事业单位的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实现事业单位、政府、市场和谐共赢的“帕累托改进”。 (李端)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