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试题的定位
自从申论出现以后,关于自拟题目进行的论述或论证写作,被看作是分量最重的一道题,备受应试者关注。关于该试题的写作文体,一般的辅导书界定为议论文,指导考生着重于从论点、论证和论据三个方面进行作答,近几年的申论试卷中,一些应试者把自拟标题进行论述写成单纯讲道理的议论文。这种结果导致了该部分的应试者成绩不理想,甚至分数较低。关键就在于这些辅导书误导了考生,考生不了解申论论述的内涵,不了解该试题的文体定位应该是什么。“论”与《文心雕龙》中的“论”的内涵是相同的:“述经叙理曰论”,引申开来就是“要提出观点”。而“述”就是“陈述”、“阐明”和“解释”的意思。“论述”就是应试者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提出符合实际的观点。由此可以得知,申论写作的论述与公文写作中提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规律是一样的。必须明确,申论的论述写作从文体上讲,应是应用文体,就是公文写作。国家人事部人事管理司的主管负责人在对试卷的作答界定时,明确提出:申论论述写作应是应用文体的写作,是党政机关常见的公文写作,不是议论文。所以,确定论述的文体是写好该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申论论述定位的依据
把申论论述定位于公文而非议论文,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1、论述材料与行政机关的职能紧密相关
申论所提供给的材料基本为社会热点,而这些热点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而是与政府的职能划分和职能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如2006年的申论材料是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这种能力与政府的公共职能是否完善有着重要的关系,材料中提到的战胜“非典”正是卫生防疫实施公共服务的结果;飓风对美国与古巴造成的损失差别,就在于政府能否发挥动员机制和制定紧急预案,这是政府在灾害发生后公共预防体系是否健全的体现。2005年的申论所给出的材料是“三农”问题,涉及到农村外出务工者权益受到侵害,与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关;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加快乡镇一体化建设与政府对农政策和机构改革有关;审计出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与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不利有关等等,都与政府的职能是否到位有关。2004年的汽车发展现状和城市交通拥挤情况更是涉及到政府的许多部门,如交通、城建、宣传、发改委等。2003年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与政府的职能如主管部门的监管、基层单位的态度等都有关系。2002年的网络问题、2001年的药物风波、2000年的居民因噪音污染状告印刷厂等都与政府的职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考生在理解材料过程中,必须把材料的内容与政府的公共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单纯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述,而应根据政府机关所应具备或发挥职能出发,有理有力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措施,作出符合实际的陈述和阐明,这样才有助于应试者把握材料的本质,增强该问题的认识,提出符合政府职能要求的观点。
2、论述写作结构与公文写作结构基本相似
论述写作在结构安排上,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先是需要对给定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提出所有阐述的主旨,然后过渡到所要表达的主体。主体部分作为论述的核心,应该提出符合解决问题的鲜明观点,接着对此陈述落实观点的措施和要求,包括落实的步骤、原则和具体事项,主体部分的内容布置应该体现层次性、主次性和可行性,结尾或是深化主旨,或是照应开头,或者集中概括,以体现对该问题的综合认识。公文是党政机关机关用来传递策令、沟通信息、公务联系的重要工具,公文写作必须符合公务活动的实际,反映上公文的写作结构上就是要有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用来说明情况概括,说明行文的缘由和目的,然后过渡到主体。主体是行文的关键,重点说明所要布置的具体工作和任务安排,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结尾则要求采用特定结尾语,或者提出贯彻要求,或者深化概括主旨。二者在写作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反映公务活动的公文写作结构对写好申论论述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3、申论论述写作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要求基本一致
申论写作要求应试者必须具备阅读理解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几种能力体现在论述题中就是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认清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实质,在写作过程中分析原因,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具体观点并对此进行合理有序的布局,这种论述的写作过程与公文的写作规律基本一致。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探索出公文作为反映公务活动的表现形式,应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根本规律,反映在公文的结构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或者现有的材料,在公文的开头提出问题是什么,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公文写作的主体。既然申论论述的写作要求和公文的写作规律一致,那么掌握公文的写作规律对于写好申论论述是非常有益的,用公文的写作规律来安排论述的写作结构就能够写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