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得到全国人民拥戴,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带领全体民众努力奋斗的方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改观,中国十三亿人口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奔向小康。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还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由此带来的医疗、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环境污染、贫富差异、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依然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很多百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遇到的难点与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民众的生活就多一份保障,我们的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任重而道远,只有毫不回避地不断解决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目前的主要任务: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重点问题是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就业难等的矛盾;经济发展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与能源紧张的矛盾;贫富悬殊等社会矛盾尖;大江大河海洋资源污染与环境污染治理。
一是就业压力。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工业化的“重度”趋势和“资本增密”的进程,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将进一步突出,从而导致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降低,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降低。这将使本已严峻的就业矛盾更加尖锐。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据测算,我国城市化年增长速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万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其中大约有800万为劳动力,需要在城市寻找就业岗位。这样,“十一五”时期就需要转移4000万个劳动力。如此巨大的转移规模,再加上工业结构升级“挤出”的失业人员,隐含着一个很大的就业矛盾。
二是社会保障建设。我国工业化加速过程中造成的失业、养老、医疗、病残等社会福利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就业、贫困、住宅和其他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问题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必然现象,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一起解决。历史的经验证明,任何单独一方都不可能解决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产生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公平问题。民众三与管理与监督。科学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过程。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普通百姓看是否以人为本,最关心的是“公平”二字。他们要求“权利公平、利益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四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科学发展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加快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但一段时期,我们的确存在为了攀比发展速度,为了所谓的“政绩”,不顾人类自然所能承受的能力,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之路。用老百姓的话说:人们都把20年的钱一个早上买了房子、买了车子,今后就只够吃饭穿衣了,子女上学怎么办?病了怎么办?失业了怎么办?煤挖完了、水流干了、油耗尽了,子孙后代怎么办?罪过在于错误的“政绩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经过充分的、民主的、科学的论证后做出的正确决策定会得到巨大的回报。试想:九龙坡区如果没有今天的杨家坪步行街、没有开发九龙工业园区、没有引进众多的工业大户、商业巨头,今天的经济发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发展是第一位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理念和方法。只有既发展又科学才能实现社会真正的和谐。
五是关于社会道德问题。“和谐社会” 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有条”则“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磁悬浮也不是悬在天上的,那里有能够让列车浮起来的轨道。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船,都有航道。有了交通规则,故意闯红灯的人便会大幅度减少。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分成文与不成文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法是強制性,虽有弹性,总体上是刚性。道德水准虽然也分层次,但是总体上是高层次的,比法律水准高。一个人只做到守法是当不了先进的。成文的、強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強制性的,*褒贬来规范的,能内化到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即使是超自然,超人间的宗教,也具有约束作用,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控性。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无疑,在这一方面,“八荣八耻”教育意义重大。
六是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03非典考验中暴露得更加充分,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七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严书翰认为,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要保证它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八是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的阶级,由于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九是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复杂异常。可以说,目前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
十要综合治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1)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引进先进设备,保证排放的污染物达标。(2)组织监督各类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对于违反规定不达标的企业及其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罚款、停业直至给予法律制裁。(3)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5)对保护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6)注重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要建立排污即收费、超标排污加倍收费的严格的排污收费制度;此外,还须明确规定清洁生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保基金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等。(7)管理体制改革。还缺乏环境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性规定。借鉴借鉴美国法上的“公民诉讼”条款,可以鼓励环境诉讼中的“共同诉讼”(集体诉讼)。(8)
绿色GDP考核导向机制。这是治理污染的一个新的举措。这个举措将官员的乌纱帽与污染连在一起,对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利益至上是一个沉重的制约,逼迫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关专家认为,行业性污染的形成与过去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有关。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农资环委的专家说,当前,一方面要转变干部考核机制,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因为工作不力、处置不当,致使环境治理目标不能实现,甚至使环境趋于恶化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否则环境治理中的“喊口号”、做表面文章现象很难杜绝。据了解,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浙江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借此机会,浙江首次将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损失纳入经济统计体系和政绩考核。在此之前,绍兴等地就逐渐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加大了环保指标权重,而且考核分数占的比例越来越高。(9)发挥民间的监督、制约力量。建立决策民主化公示制度、群众举报、民间环境监督组织等制度。群众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供政策支持,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民间力量。(10)建立
利益导向机制。根据污染的承受能力分配企业的排放量、确定企业的生产量,通过这种“倒推”办法形成比较科学的利益导向机制、环境平衡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更多关于 申论指导 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