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琳斌
最近,公务员报考热再次引起各方热评。一方主要是指责众多报考者的动机主要是追求好待遇和对公务员“好处”过多的反思,另一方认为报考热源于广大青年报效祖国的愿望,认为对报考公务员的目的是想当官、拿高工资等的猜测没有根据。
笔者注意到,不论是“报国”论者还是“报已”论者,都把追求好待遇当作
一种上不得台面的想法,似乎要报效国家就不能讲吃好穿好住好。笔者以为,这是多年来我们极力宣扬“大公无私”思想的残余物。
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谋求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越来越充裕的生活。人人不但应是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还应是建设成果的享用者,“公”是由一定范围、一定数量的“私”组成的,所谓公共利益就是一定范围内私人利益的集合。如果这个范围内的多数人都“大公无私”,都不愿享受建设成果,就实现不了公共利益,搞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要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号召一味牺牲个人利益去满足公共利益(笔者绝不赞成有的典型人物宁让自家人长期受冻而去资助别家盖屋,宁让妻子长期受病痛折磨而去资助别人治病,须知自家人也是人民的一分子)。就是说,追求好待遇本身并非不光彩的事,在不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条件下,我们还要鼓励人们努力追求自身待遇的改善,形成三方利益之间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追求日益美好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社会得以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号召大家啃着咸菜、点着油灯上网冲浪,那就是违背人性和历史发展规律。问题只在于:第一,追求好待遇应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第二,追求个人好待遇的同时要找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合理平衡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更提倡尽量多照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举个例子,一个副局长想转正,他不搞任何花架子和小动作,而是通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作风赢得升迁,并在新的岗位上克尽职守,不但使个人因其升职提高了待遇,也使国家和集体因其良好的表现而受益,从而实现“三赢”。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动机”之争本身来。在笔者看来,如果说认为多数青年人报考公务员主要出于个人私利是一种虚无主义,那么认为多数人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报效祖国则是一种理想主义或一种宣传调子。
要想对当代青年的整体思想道德状况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就得通过一定规模的科学的实际调查,否则“报国”也好,“报已”也罢,都缺乏扎实的根据。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根据通常的经验,当代青年的整体思想道德现状最有可能呈现一种橄榄形,即思想道德很高尚者和很低劣者都不多,多数人居于“一般”及其上下。我们既不能因为媒体报道了大学生高消费、考试作弊甚至建黄色网站等就把当代青年想像得一塌糊涂,也不能因为青年支教者徐本禹等人的感人事迹而把他们当成个个都是品质高尚、立志报国的热血群体。否则,为什么近年的公务员报考中,气象、地震、矿业、测绘、水利等国家急需的艰苦行业门可罗雀,而有权有钱的组织部、公安、税务、工商等挤得水泄不通?
在现实面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承认和尊重它,然后努力使之往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方面去转变,“看破一切”或自欺欺人都可能妨碍这种转变。在现阶段,我们恐怕不能苛求大多数青年人做事要抱有高尚的动机。就拿报效祖国来说,它有不同层次和多种途径:志愿到老、少、边、岛工作固然值得尊敬和提倡,想留在大城市当公务员甚至当官也不必苛责,只要尽忠职守就是报效人民。当然,在当前中西部和沿海农村地区亟需青年才俊、各大城市几乎人满为患的现状下,祖国和人民更需要广大青年到基层去,我们也要采取一些措施鼓励青年人去山区、去中小企业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