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不想输在起跑线,就要不断培优,即使心如刀绞,也要狠下心来!"近日,武汉一位妈妈发出了名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控诉"变态的培优市场"和不公平的升学门槛,引来众多家长共鸣。
家长押着孩子去培优,是攀比还是无奈?培优的路上,家长和孩子要经历怎样的痛苦?明知痛苦,为何还要不停地互相"折磨"?
二、相关评论
1、《广州日报》Anders Hammarback:逼出"变态娘"不是"培优"的错从专业教学角度而言,每个人的学习智能类型都是不一样的,有逻辑型、视觉型、运动型、音乐型、语言型、自然型、内敛型和外向型等。父母们不应妖魔化各种培优班,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又一味要求孩子参加并不适合自己学习特性的培养班,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上不上培优班,家长应按需择优,不必一窝蜂。
2、新华时评 吴杭民:校外"培优班"泛滥根在应试教育从2009年至2011年,教育部等部委连续发文,严禁学校和教师有偿举办或参与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记者近期在湖北、广东等省调查发现,表面上被刹住的补课之风,变相"刮"到校外"培优班",背后是培训机构与公办学校的利益"合谋"。
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师德的沦陷越来越触目惊心。据广州市教育局纪检组组长谢鸣介绍,广州某中学初中部教师几乎是成建制到培训学校兼职补课,教的也还是本校学生,补课费向学生收取。老师除了有最低350元/80分钟的补课收入外,培训机构更是转让20%至25%的丰厚利润给公办学校。这笔钱没有进入该所中学的大账,而是进入总务处主任的私账,成为该校"小金库",由校长审批使用。
三、模拟题
近来,各种培优班盛行,你怎么看待?
(责任编辑:hu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