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省有7个县级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争力百强榜单。其中瓦房店、海城、庄河、普兰店、大石桥的排名均稳中有升。在新晋升的8个“百强县”当中,东港和开原又占下两席。而“东北30强县”中,我省有16个县(市)上榜,包揽前5席;前10名中,又有7个来自咱们辽宁。
曾经是我省经济发展 “短板”的县域经济,近年来异军突起,大放异彩,成为“长项”。辽宁的县域经济“一飞冲天”,县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参与评价的经济学者和其他地区惊呼: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县域经济的“辽宁现象”最抢眼。
政策的“真金白银”催动发展引擎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如此强烈的爆发力,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全省上下的顽强拼搏、真抓实干。
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 2008年,提出了实施县域经济“3年倍增计划”,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确定了到2010年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今年5月,在开原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阶段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一县一业;每个县集中建设一个工业园区,打造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集中抓好县城建设,1/3左右的县城达到30万城市人口。
我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政策力度逐年加强,省委、省政府“真金白银”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到今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5.2亿元;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资金支持县域产业项目的发展,2009年共协调各金融机构向县域贷款170亿元;省政府新增7.9亿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县和全国前十强的县市分别奖励3000万元和1亿元。
与此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热点、关注焦点。
国家政策的倾斜、独有的区位优势、浓厚的发展氛围同时聚集,我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上已高于全省一倍,2007年到2009年,44个县(市)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 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净增240亿元,其中44个县(市)占了1/3。到2009年底,全省基本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一个“倍增计划”。
“老将”“新贵”各怀绝技加速奔跑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44个县(市)因地制宜,各秉优势,各寻途径,各具特色。进入“百强县”的7个市,都有各自的发展路数。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瓦房店市,把引进、做强“旗舰型”和“领军型”企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航舰,以“航母型”重大项目为主导,组建产业集群式联合“舰队”,发展培育现代工业、农业,带动整个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瓦房店模式”现已成为东北县域经济发展的航标。
连续9次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海城市,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市经济总量的80%由民营经济创造,民营经济的80%由当地经营者组成。海城市的相对富裕程度达到“A+”级,东北地区少有。海城市规划建设了“四大经济区”和7个公共工业园区,为民营经济提供大发展的平台。由民营经济引领的菱镁新材料等产业,构筑了海城市工业新型化的发展格局。
作为“百强县”“新贵”的东港市和开原市,其发展之路格外引人关注。虽然一个地处沿海,一个偏隅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北,但都立足自身特点,实现了超越。
有着沿江、沿海、沿边“三沿”优势的东港市以临港经济为主线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再生资源、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集群,3个经济开发区已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大东港和海洋红新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3条产业聚集带的农业产值占全市80%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95%以上。
不沿边、不靠海、缺资源的开原市,从全省综合实力后10名跃升到第5名,赶超速度令人惊叹。开原市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区,突出大项目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5个、超5亿元项目31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300亿元。 3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于此,打造出7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中开原起重机产业集群被国家评为 “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成为全国起重机生产的三大基地之一。 4年间,开原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
在7个“百强县”的领跑下,大洼县、灯塔市、调兵山市、凤城市、辽中县、盘山县、新民市等县(市)正向“百强县”冲刺。上半年,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据有关部门展望,到年末,所有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将超过3亿元;到2013年末,所有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迈过6亿元门槛。(本文转自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