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 > 时事评论 > 时光里的“年意”:从“采办年货”到“网购年夜饭”

时光里的“年意”:从“采办年货”到“网购年夜饭”

2019-02-11 11:57:53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和着己亥新年的钟声,中华大地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新年的祝福、丰庆的喜悦、团圆的美满,一年又一年,时光流淌、时代变迁,在悄然发生却又亲切可感的变化中,我们感受着年意的脉动。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曾这样说:“年意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从“走”亲戚到“花式”拜年——

科技改变民俗

“奶奶,过年好!”

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远在美国加州攻读博士学位的郑晓君一大早便打开微信视频,向远在福建的奶奶送上新年祝福。76岁的张奶奶看着手机屏幕里远在大洋彼岸的孙女,笑得合不拢嘴。

在张奶奶记忆里,自己小时候在大年初一被大人带着挨家挨户向长辈拜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天下来,腿可酸了,那可真是‘走’亲戚哟。现在可方便多了,能聊天、能视频,就像在身边一样。”

据《2018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月度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0.82亿,成为中国首个月活用户超过10亿的应用。在此之前,电话曾是一代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拜年方式。

“1992年家里安了第一部电话,最早是一下一下拨动的转盘式的。”江西南昌的80后徐勇回忆。即时通讯的出现,让人们随时可以对话,大大加快了沟通的速度。随着1981年国家允许普通家庭安装电话,普通居民家用电话也逐渐从转盘式拨号、按键式发展到智能化触屏。

“一到12点,家里的电话铃声就响个不停,我还逐个打过去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对此,徐勇记忆犹新。

“2003年那年我刚上大学,手机流量费特别贵。那时候流行短信拜年,除夕那天我提前编好祝福语,快到凌晨,赶紧翻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群发短信。”罗欣杰说,一到过年自己的手机也被集中式短信“轰炸”,“滴滴滴”响个不停。

而今年春节,罗欣杰的微信早就被朋友圈里的“花式”拜年刷爆了,量身定制的拜年美图、风趣幽默的抖音视频制作、各类新春题材的H5动画……令人眼花缭乱。

在过去的70年里,新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去年底,全国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13.1亿户,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

如今,很多城市禁放烟花爆竹,推广电子鞭炮;QQ福袋、微信红包、支付宝“集五福”引发全民狂欢……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民俗”,使年味变得更加特别。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春晚。上个世纪80年代,谁家有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已是富裕家庭。吃过年夜饭后,左邻右舍聚在有电视机的人家看春晚。“当时我家住郊区,因为离信号发射源较远,只能靠着屋顶上室外天线捕捉飘忽不定的信号,有时候一个春晚节目会断好几次,急死人了。”家住湖南长沙的王庆伟说。

电视从黑白变成彩色,信号从断断续续到流畅观看,画质从清晰度受限到VR全景直播。2019年央视春晚的长春、深圳两个分会场地首次实现4K超高清内容的5G网络传输。

实时制作传输的VR全景互动,更清晰的画面效果,更灵动的色彩表现,让海内外华人都能仿佛置身春晚现场,“零距离”同现场主持人一同说一声:“新年好!”

从“采办年货”到“网购年夜饭”——

“不变的是家的味道”

春节的丰庆祥和除了声声祝福、对联爆竹、灯笼庙会,还有让一家团圆在饭桌前的年夜饭。砧板上砰砰啪啪剁着饺子馅,炉子里呼噜噜滚着热鸡汤,一尾尾鱼在滚沸的油锅里发出滋滋滋的欢乐响声……到处弥漫着家的味道。

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报》上,记录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年夜饭,“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吃几天的了。”

“为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提早几个月就要凑齐各种票证,囤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硬菜。”家住辽宁鞍山的矿场退休职工宋丽雯说,那是“一年中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因为受到硬购买限制,上世纪70年代,临近春节,家家户户拿着各种票去排队购买年夜饭的食材。

“现在可不一样了,”宋丽雯笑着指了指手上拎着的袋子,里头是一大袋水果和几只螃蟹,“现在家里人就愿意吃这个。”

80年代起,需要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从90年代末开始,北方的牛羊肉、南方的果蔬、进口的海鲜,逐步成了年夜饭的主角。

在今年湖南长沙的“福满星城”高端年货节上,海外生鲜类商品受到追捧,直采自智利的车厘子成为最亮眼的“明星单品”。此外,澳洲牛肉、智利帝王蟹、波士顿大龙虾等进口食材都是餐桌新宠。

“年夜饭的大菜变了!”宁波海鲜批发市场的摊子前,赵师傅正拿着一只澳洲青龙虾准备上秤,批发市场220多个摊位,忙得不可开交,平均每天成交额大约3000万元。而一只价值几百元的青龙虾,是店里春节期间卖得最好的“爆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年夜饭的方式也在逐渐转变。近几年,年夜饭订餐已相当普遍,早在春节前一个月,各地动辄上千元的年夜饭已经“一桌难求”。此外,网购“半成品年夜饭”成为了80、90后的“最爱”。这种卖家事先加工到七八成熟,配好原料并包装好,回来只要简单一加热就可以烹调出一顿美味大餐的年夜饭,既方便又美味。

年货不再“囤量”而是“求质”,不仅得益于物资的丰富,更得益于物流的便利。

“随时想买就买”“省下搬货的麻烦”是消费者不同于往年的心理变化。深圳市罗湖区一位20来岁的陈女士对小时候“采办年货”印象深刻:“那时候每次到集市都是被挤着出来挤着进去的。”除夕前半个月,妈妈会拉着她走遍各种店铺,计算着花销、查看着购买清单,然后拎着大包小包坐车赶回家。通常逛个几天都置办不全,还总有落下的。

“现在过年才不会提前囤上一大堆食品呢。门口超市什么都有,电商也打出了‘春节不打烊的’口号。”陈女士说,“至于新衣服、新鞋子,一出新款早就买了。”

今年1月25日,某电商平台公布的“年货节”大促数据显示,从1月4日“年货节”开幕的20天里,平台总物流订单数同比增长已逾340%。

电商的发展,物流的畅通,也为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带去了家乡的味道。

重庆的80后黄晓冰因为工作原因很少回家过年,可是最让她惦念的便是餐桌上妈妈做的那几道菜。不久前,她从网上“淘”到家乡的花椒和作料,“一闻眼泪就下来了,这是‘家的味道’。”

从“春节留影”到“异国过年”——

“人在哪儿,哪就是家”

今年元旦,广州市白云区的张大爷刚刚搬了新家。尽管家里的装修时尚前卫,但是客厅电视柜最显眼的地方却依旧摆着几样老物件——从老房子里带来的全家福。

照片里的老张精神抖擞,朝气蓬勃。“那时候刚参加工作不久,趁着春节假期带着孩子们出去走走。”那是在1976年春节,一家人到广州越秀公园游玩,在公园的花圃前合影,背后的屏风上写着“风景这边独好”,衬着老张一家格外灿烂的笑脸。他指了指旁边的一张,笑着说道:“这是去年,大年初四我们全家人带着小孙子到香港迪士尼,小家伙儿可高兴了。”

和老张一样,在旅游意识尚未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春节在公园留影成为许多家庭相册必不可少的一张。

“90年代,春节旅游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奢侈品,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最多的景点成为重要目的。”山西一家旅行社的武经理介绍,“记得曾带过一个春节旅行团,太原出发游西安、北京、天津,全程火车硬座,几天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景点照的几张‘到此一游’。”

伴随“避寒”和“冰雪”春节出行目的地的两大主题词,“南人北上”“北人南下”也成了新的特点。近年来,前往长白山、亚布力、雪乡的“北国风光”冰雪旅游持续升温。同时,据旅游机构分析,2019年“南下避寒”的游客不仅来自北方,上海、成都等南方湿冷城市也渐渐成为“候鸟游”的主要客源地。

“这将是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更红火的春节黄金周。”驴妈妈品牌发展部总经理李秋妍介绍。《2019春节黄金周旅游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将有超4亿人次旅游过年,其中出境游人次将近700万;中国游客将前往约90个国家和地区,遍布海外每一处热门目的地,全球各国纷纷迎来“中国春节时间”。

今年,辣妈张迪提前跟两位朋友订好了拖家带口的澳洲行,三个家庭6个大人4个孩子一同在异国过年。

“一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张迪说,“我们在墨尔本包饺子跨年,大年初一到大洋路看日出,来迎接新一年的朝阳!”(姚诗斌)

相关内容推荐

图书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