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7 09:13:52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综合
身居北京“火热”之中的人们,并没有减少对南方“水深”的关注。这几天来自水灾一线地区的视频一直在朋友圈大量转发,无论是马路上捉鱼的无奈尴尬,还是房屋、人员被瞬间卷走的惊悚,再或者抗洪战士们令人心疼的辛苦,都在勾起人们的忧惧。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相去不久的“98抗洪”,我们民族的生存史一直伴随着一部与洪水的对抗史,这已经成为烙印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生存忧患。
就已掌握的气象预测看,目前南方的强降雨天气可能还只是个开始。今年汛期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已超过1998年同期,比常年同期偏多23%。按一般规律,长江流域的汛期最早要到九月份才能结束。和洪水的第一轮遭遇战,就打得很艰苦。仅武汉市就有14人因灾死亡,整个市区的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官方的发布会上称公交系统还要两天才能恢复。可能很多人都挺担心的,这才七月初就这样,那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漫长汛期可怎么办?
对未知的忧虑加上长久以来对于城市排水能力的不满,很快有人就翻出了“老账”:武汉曾于2013年宣布投入130亿建设排水工程,解决年年“看海”的老问题。如今正好是三年过去,一场大雨下来好像有点打了脸。不过很快就另有人出来反驳说这130亿的工程目前只完成了40多亿,而且工程的目标是防渍水,而不是防洪水。言下之意雨下得这么大,啥工程也不好使,质疑排水工程是苛责和嘲讽。
类似的攻防焦点还有好几个,比如某主流大媒体的官微写道,“混着雨水的矿泉水和馒头”就是抗洪战士的日常伙食,并配发战士满身泥水啃食馒头的图片。此言一出立即被认为是后勤部门的失职。于是军报官微马上回应说吃馒头是为了节约救灾时间,比起专业军粮,战士们更习惯吃馒头。有的媒体用“三峡大坝挡得了洪水,却挡不住某些人脑子里的水”这样的刻薄语句,“回击”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此外还有主持人孟非,因为自己家的小区年年遭淹,火气一大手一滑,微博上发了“市长该死”四个字。于是便有人从媒体报道中整理出市长日程表,说明他每天都在督查抗涝工作,其实很冤。
昨天的朋友圈,基本是上午看洪水,下午看互撕。看上去各方批得起劲驳得痛快,其实谁都难以驳倒谁。比如城市排水系统的短板已经是老问题,雨量大难以成为辩护的借口,高标准的地下管网对于疏解洪水肯定具有正面作用。更何况,李克强总理在连夜召开的部分省份防汛工作会议上,提出抗洪中暴露出来“两大短板”,说的便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此外,城市建设中湖泊大量消失,防洪基础建设中的腐败问题,这些“人祸”因素也不该被回避。把责任全甩给百年一遇的暴雨,暴雨大概也会说“这锅我们不背”。每有灾难总会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人们听到太多类似“以血肉之躯抵抗洪水”的煽情说辞,多少有些厌烦。人们更希望以务实的态度来救灾,珍视子弟兵的血肉之躯。对于“泥水馒头”的质疑,难道不是带着这种关切的心情么?公众对于三峡大坝的疑问,则需要以公开透明的回应予以解释。“要容得下尖锐批评”言犹在耳,孟非的过火言辞,如果抛开他的公众人物身份,何尝不是一个普通市民对于市政建设的尖锐批评。
其实这些质疑都是人们基于对于洪灾的焦虑,而产生的对于公共事物的关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某些偏见和情绪化,表达方式上或许有些出格,但反驳者不去回应关切,只知道给质疑意见贴上愚昧无知和键盘侠的标签,用“脑子进水”这种词来形容对方,也许听来很“解恨”,但只能加深彼此的撕裂。就寻常情况而言,灾难应该会在一个社会中唤起更多的共识,进而形成同舟共济的一致行动。因为灾难往往能促使人们意识到,彼此相依、互相抱团的重要性,意识到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但出现在现实中的意见撕裂,除了对事实的占有存在差异之外,很大一部分来自长久积累下来的罅隙乃至敌意,这是一种遗憾的现实,也是令人揪心的现状。如果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尚不能找到共同的底线,又如何去解决纷繁的社会矛盾呢?放下成见,共赴危难,真有那么难吗?
(文/于永杰)
相关内容推荐:
上一篇:洪水来了该不该救6000头猪?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