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时事评论 > 时事评论:“拼瘫痪”也要上大学背后的社会病

时事评论:“拼瘫痪”也要上大学背后的社会病

2016-06-21 10:13:06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光明网

“医生说最严重会瘫痪,但你现在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明年就高考了,你再熬一熬……”妈妈的话,像紧箍咒一般箍住了黄姑娘,她感觉头痛得要炸开了。黄姑娘今年17岁,桐庐人,是一个体校的体育特长生,她妈妈希望她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但不幸的是,黄姑娘在一次比赛中受伤,她想终止训练,妈妈却不同意,母女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在争吵中,黄姑娘几次痛哭,她不明白,难道读大学真比她的健康更重要吗?(6月19日中国青年网)

实事求是地说,像这位被母亲逼着继续训练的黄姑娘,只不过是目前高考大军中压力巨大、用身体乃至性命来高考中的一员罢了。有多少辛辛苦苦经年累月学习的高考生,在拿健康和生命赌明天呢?一些面临高考的孩子,病了不敢休息,考前“集体打吊瓶”;一些高考生,为了备战高考一天休息不超过4、5个小时。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一切,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完全没有自我的空间。与高考有关的词组,如“冲刺”、“炼狱”、“疯狂”……诠释出来的正是历年来“拼命”高考的缩影。

从这个角度上说,残酷的高考现实背后是残酷的高考机制体制。“分数”是评价一名学生优劣,以及直接关系上没上大学、上没上好大学和未来前途如何的关键,即使是体育特长生也要成绩说话,那同样是“分”。在“分数”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命运的当下,“虎母”、“狼爸”式教育,有什么意外呢?令人遗憾的是,高考招生机制“分数”模式化的背后,是国内人才成材的单一性。我国有着特殊的人才培养背景,长年形成的是“高考独木桥”式成才之路。没有上大学,没有上了好大学,“你”的人生基本上被“Pass”掉了。没有上大学,好的工作岗位与已无缘,更别提改变什么命运。目前的企业单位尤其是好的单位招聘不仅要高学历,还是“一本”等好学校,这是对“人才”定性的狭窄思维。这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国内人才的通路过窄。

而与人才通道狭窄更令人纠结的是事实上的阶层固化,也是社会阶层的马太效应。占有优异资源的一部分人,有着更优质的资源培养下一代,可以在招聘用工上给予子女更多的方便。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子女,如农民工子女、农村孩子,不仅没有上升空间,反而被更边缘化。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可怕的,社会底层的人群为了摆脱命运,也只能通过“高考”这条唯一的道路解决。看似“公平的高考”、“凭分数”的高考录取,背后其实是选人用人机制的单一,以及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单一。“在高考前拼命一搏,搏出一个未来”,这其中辛酸与无奈不言而喻。

在一些国家,不上大学照样过的好。如在欧洲一些国家,从事职业技术工作,同样有成长的空间,收入一点也不比上过大学的专家教授低。美国公务员就不如医生、小时工,美国“家庭养护工”、“水暖工”的工资,不比大学教师差。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人有了更多选择人生道路的空间,每一名孩子也就有了自己选择上不上大学的机会。这不仅是制度和体制的区别,也是社会对于每一名青年人、孩子尊重与否的体现,更是真正呵护未成年人个性成长的体现。

我国有着独特的教育体制,也有其独到的优势,但劣势却是体制机制的僵化使孩子们的个性普遍受到制约。像国内衡水中学那样培养孩子,以“秒计”备战高考,考生们哪里还有自由的畅想?这样的“高分人才”,适应社会的过程必然更长,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地方一定更多。中国未来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进行改革,尤其是高考,须拿出真正的勇气面对问题大刀阔斧改革。高考不应该是对孩子们自由的摧残,更不是对他们人生理想的抹煞与禁锢。中国的高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但也因此“扼杀”了一代又一代“学习不好”的人才。在未来,高考应该成为一个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的“人才培训基地”,而不是给他们定作一张“通向人生成功的通行证”,更不应该成为孩子们“拼命”、“拼瘫痪”也要高考的“角斗场”。在一个高考机制体制尚未健康,社会风气有病态的当下,黄姑娘和这位“拼着女儿瘫痪”也要她坚持训练的母亲,只是可怜的“受害者”。(毕晓哲)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moyun)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