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7 09:09:37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综合
事情发生于四川达州。一名刚高考完的中学生,留下一封绝望的遗书,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从遗书的内容来看,这个还没成年的孩子自杀的念头,早已暗藏心底很久,乃至把死亡当成生日愿望。他的学习不差,应该说相当优秀,可他的父亲,连他考98分也会责怪他为何没能得满分。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字里行间只有父亲粗暴野蛮的咒骂和殴打。年纪不大,却生无可恋,他希望死后尸体不要埋,要么烧了要么扔了。
看到这条新闻,不少人都被这绝望的青春给震惊了,悲叹、不解和遗憾写满了社交媒体的留言区。不出所料,除了这些悲观情绪外,人们也跟上了发条的机器似的,习惯性地把应试教育臭骂了一顿,或忧虑一番现在孩子抗压能力不行之类的。可我觉得吧,就这事来说,教育体制那口老黑锅,还有什么抗压素质,都没有另外一个问题来得更加急迫,这就是: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
鲁迅当年写《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为了抛弃老观念,认为做父亲的不应该一味要求孩子服从和报恩,应多讲点责任和义务。这文章写于1919年,至今都快100年了,可从当前的种种怪事来看,里面的核心论点,依然还是适用于当下的。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未必中肯,可他说到了某些父母不会做父母,最主要的原因:自私。过去有些父母以传统孝道绑架子女,现在他们以流行的成功标准苛责子女,看似存在着本质区别,但背后都脱离不了自私两个字。他们都把孩子当成理所当然索取的对象。对孩子要求严格,批评孩子不争气,看起来是为孩子前途忧虑,实质是为那点可怜的面子操心,或为孩子将来没能力给自己养老送终而担忧。孩子“感受不到爱”,根本原因就是缺了“为孩子着想”这个基础。一个活泼开朗、喜欢玩魔兽和CS的孩子,硬生生给压制成“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颓废小说家。鲁迅97年前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可今天我们还是要说,孩子依然缺乏真爱。
前几天读新闻,一个小时之内读到两条类似的新闻。一条讲,一对离婚的夫妻闹矛盾,男方为了向女方“示威”,竟然把女儿全身打得淤青。另一条讲,一对老夫少妻吵架,年轻的妻子要跳楼,走上天台,自己没敢跳,先把孩子从7楼摔到楼下。夫妻吵架,拿孩子撒气,这种新闻看着就让人冒火。可如果仔细搜索,就会发现这种事不是孤例。夫妻把子女当成相互威胁的“筹码”,以及争来争去的财产。说到底,有些人不是不会做父母,是不配做父母。保护儿童的法律不够健全,社会环境也没法剥夺不配为人父母者的资格。孩子只能依赖各自父母的庇护,一旦某个可怜的孩子,遇到把子女当成私产、当成发财工具、当成发泄垃圾桶的父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思想教育一番,行政拘留几天,事后还指不定怎么折磨孩子。
人们喜欢讨论怎么养孩子,比如有人主张宽松一点,有人主张严厉一点,有人主张西化一点,也有人喜欢更为中式一点。但所有人都该明白,无论宽松还是严厉,都得是诚心为子女着想。这个前提是基础,没有这个,一切都白扯。反过来说,有了为孩子着想这个大前提,方法就算有些不够细腻,也不至于让孩子绝望。过去有些中国的父母,拿鞭子打孩子屁股,打得皮开肉绽,带孩子赌博逛花船,孩子长大了未必都能出类拔萃,但也没有仇恨父母报复社会,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丢掉爱这个大前提。写《虎妈战歌》的蔡美儿,对女儿极其严厉,多次跟两个宝贝女儿发生冲突。出了名之后,有些敏感的美国人还写信骂她,说她虐待孩子。可最终人们也发现了,两个孩子成人成才之后,也没有恨母亲,反而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有些溺爱孩子的人、主张宽松教育的人可能想不通,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无论蔡美儿多么严厉,她始终没有丢掉爱这个基础。
如果说养孩子就跟放风筝一样,需要时紧时松,那爱就应该是栓在父母手中的那根线,没有这根线,风筝就断了。为人父母,严厉一点没问题,可如果严厉不是为孩子,而只是变相为自己的面子、利益,为自己不顺心的生活找出气筒,那这就不是教育,而是自私自利和虐待。都说现在的独生子女泡在蜜罐里,爱不缺反而太多了。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面,在这爱的背面,其实是父辈对子女过分的聚焦和寄托。在爱的火山边上,随时都流淌着烫人的岩浆。对于某些无能的父母而言,子女是希望的入口也是绝望的唯一出口。
(文/曾炜)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