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8 10:01:23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近日,深圳罗湖区莲塘一位63岁母亲跳楼,希望用自杀的方式得到保险公司30万赔偿款,来治疗儿子的强直性脊柱炎。母亲没想到,自杀并不能获得意外险赔偿,而且这份保险去年已过期。深圳市慈善会德义基金联合深圳博爱医院,提出为死者儿子提供免费治疗,帮助他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以死亡换取一份意外保险理赔款,这已是濒临绝望的母亲能够为病子所做的最后努力。无知也罢,骗保也罢,大爱面前任何理性的指责都无意义。或许稍感欣慰的是,母亲的死最终以一种悲剧的舆论效应,为儿子接受救助带来了希望;但这一极端事例的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如果救助信息畅通,这位母亲原本不会走入绝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在政府职责之外,还需一些领域建立起有效的救助系统,以民间慈善力量及时修复社会,实现社会自我救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社会救助系统获得很大发展,各种基金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针对一些重大特殊疾病的专项救助更是不少。但不容忽略的是,在专业化的社会救助主体与碎片化的亟待救助者之间,往往存在着极大的信息鸿沟。由于信息不对称,慈善基金项目援助的对象有时很难覆盖那些最需要的群体,而亟待救助的病患者则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种救助的存在。
像深圳的这起悲剧,恰恰折射出社会救助中的信息阻滞。据了解,早在三年前,深圳市慈善会德义基金就发起救助强直性脊柱炎病友髋关节置换手术公益项目,并陆续帮助20多位全国各地家庭贫困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友成功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如果这位母亲能够及时获取公益救助的信息,如果其子能够被纳入这一置换手术公益项目,悲剧便可避免。但难题就在于:类似的社会救助公益项目,在信息的传递上往往比较窄,很难准确而及时地抵达那些急需救助者。
可见,在社会救助日趋专业化的今天,需要打通救助项目与被救助者之间的信息障碍,防止信息阻滞延误救助效果。为此,民间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不能光看重组织的壮大与资金的积累,还要着眼于救助的有效性,在专项救助与受救助对象之间,建立起敏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要扩大社会救助的公益广告投放,有针对性地做好救助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在公益项目与受助者之间架起爱心桥梁。
本报特约评论员兵临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