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14:45:17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在网络流传的“荷兰青年向街头华人抛洒奶粉”视频引发当地华人和国内同胞的热烈议论。一些习惯于“遇事先自省”的朋友照例反思“中国人又做错了什么?”,并“习惯性”地将思路“迂回”到中国人抢购洋奶粉的老问题上。当然,还有另一些人将这种行为直接定性为“辱华”。
好在这一热点事件很快就有了下文:种种迹象表明,此次街头洒奶粉事件系当地视频网站——“御用恶搞账号”精心策划的一起“眼球行为艺术”,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流量和点击率。两名肇事青年当天也在电视台和Facebook上发布了道歉视频,否认该行为是“针对华人”的。
事情看上去是结束了,但话题却不会就此打住。
从这次“眼球行为艺术”策划者本身的角度看,虽然当天就被迫道歉,但其所想达到的目的——吸引更多流量、点击率,无疑妥妥实现了。而“成就”这些“行为艺术家”达到目的者不是别人,正是许多国人自己。由于长期以来国人对“奶粉”话题高度敏感,一旦“奶粉”、“限购”、“海关”之类的“热词”叠加,便近乎一点就着。这就为全球范围内许多聪明的“眼球行为艺术家”提供了借题发挥的大好契机,因为他们确信“奶粉+华人=点击率”。
正因为中国人近年来出境抢购奶粉成风,一方面让一些境外奶粉产业链上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也确实干扰到某些海外市场原本正常、平稳的市场氛围,给当地终端商家、消费者带来某些不便,而随之而起的代购等行为又无形中助推和放大了这些干扰和不便。因此,引发一些话题、纠纷是正常的,也是在所难免的。自“三鹿事件”以来,中国国产奶粉市场形象“一黑到底”,“假洋奶源”的不诚信事件又一再被曝光,为孩子找寻更安全、更放心的奶粉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当地消费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朴素想法同样可以理解——你的孩子是孩子,需要奶粉,我的孩子不也是一样吗?
要解决这一矛盾并没有捷径,说到底这是个市场诚信恢复的问题,“中国人洋奶粉情结”怕是只有时间才能慢慢治愈。然而,“奶粉+华人话题”一再被刻意点燃、渲染和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眼球行为艺术家”所致,其目的则五花八门,既有“眼球经济”,也有“眼球政治”。一言以蔽之,就是明知这里是伤口也硬要揭开并撒一把盐,挑起话题、扩大矛盾,自己好从中得利,这个“利”可能是“利己”,也可能是“损人”,既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政治上的(支持率、关注度、选票等等)。
对此,媒体、媒体人和网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关注此类热点、民生话题是无可厚非的,但切勿用“眼球报道”助长“眼球行为艺术”的威势。“眼球行为艺术”的独门绝技,就是刻意引导公众往偏激、片面的方向去联想甚至争吵。如果报道和推介时有意无意地做“标题党”、“情怀党”,而非尽可能冷静、客观、全面地还原细节和场景,“眼球行为艺术”就可能成倍发挥其威力。一旦尝到甜头,效仿者也势必纷至沓来,“洒奶粉”话题就势必会在一次次拙劣但有效的“模仿秀”推动下,成为一盆盆泼向中外受众的“狗血”。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