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09:03:22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正如中央领导强调的,这是一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必须打赢的战役,但也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拿下的战役。需要有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
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为什么“真穷的人没扶上”?怎样挤干“扶贫泡沫”?如何转变“扶贫就是慈善救济”心态……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评论,聚焦横亘在脱贫攻坚战前的种种拦路石,统一认识,扫除障碍,苦干实干,一起打赢这场艰巨而伟大的战役。
贫困人口解决了7个亿,剩下7000多万,扶贫工作的的确确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要求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个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只争朝夕的干劲不能少,但当下,更要走出“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认识误区。
“硬骨头”所以“硬”,有“硬”顽症,不是一个回合的冲刺就可“斩落马下”。曾在广西河池采访,听乡干部讲了这样一件事:农民来告状,说自家的田昨夜被偷走了。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事儿,却绝对不掺一点水分——当地是石山区,千百年风雨剥蚀,地面表土基本无存。农民从山外背来一筐筐土,铺在稍平的地方,便算是一块田了。大的田块,不过几个平方米;小的呢,只有脸盆大小。这样的田块被“偷”走,就不算稀奇了!
像这种自然条件极其严酷的地方,常规的扶贫方法显然不行,光有冲锋陷阵的决心也不行,得拿出新办法。
“等、靠、要”这一影响脱贫的痼疾,在有些地方也依然很“硬”。前些年,笔者随某部门到西北检查扶贫情况,有个严重缺水的县,省扶贫办以每公斤近百美元的价格从巴西引进抗旱良种让农民试种。不料,有农户把良种拿回家后马上磨面吃了。最近从媒体上看到,这个县依然是该省最穷的县。
精神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如果精神上萎靡不振,贫苦地区人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光是地方政府、上级组织干着急,再好的扶贫举措能不打折扣吗?
如果问农民,当下最担心什么?“生病”,一定是最集中的答案。农村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生一场大病,一辈子家底赔净。”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这一政策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地方规定,农民只能在家乡“参合”,只能在当地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药费。这意味着,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在家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却难以享受。
其实,影响农民脱贫的何止一个医疗问题。“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这样的呼声,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喊到了现在。然而解决了吗?没有。卖难,始终成为罩在农民头上的阴云。农民辛苦攒下的家底,会因一次暴跌而损失殆尽。经济增速放缓,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许多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
返贫现象为什么普遍?新的贫困人口为什么还在产生?老问题、新矛盾不解决,脱贫攻坚,难!
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提供的扶贫资金不算少,但“跑冒滴漏”也不少见。政府三令五申不许挤占扶贫资金,有的贫困县依然用来盖政府大楼;国家提倡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但农技推广经费被挪用。如今,攻坚战的冲锋号已吹响,相关政策、资金肯定会向那些贫困地区倾斜,用好这些政策、管好这些钱,不能就凭一拍脑袋,一样要能力、要水平、要境界。
经过这么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现在面对的贫困,已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扶贫攻坚,也不只是经济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管好扶贫的“钱袋子”,如何让惠农政策硬起来,如何统筹兼顾精准发力,都不是能“轻松”解决的事。幻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次冲锋就能解决”问题,不切实际。
我们要的脱贫是什么?不是平均脱贫,而是一个也不许丢在贫困线下;不是暂时脱贫,而是稳定脱贫、拔除穷根,是货真价实的脱贫。骨头很“硬”,任务更“硬”,来不得轻松投机。心要热,头要冷,只有拿出愚公移山的勇气,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才可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