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0 14:44:39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微信公号“侠客岛”10月9日消息,昨天(10月9日),“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去世。很多年轻人对这位102岁老者的印象早已模糊,如果听闻,也多是觉得“神一样的存在”。因为在杜老叱咤风云的时候,不少人还穿着开裆裤满地跑呢。不过模糊归模糊,今天的朋友圈还是有不少人发帖怀念杜老。岛叔想,虽然很多人对杜老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有限的概念,但无疑我们在为一位世纪老人送行,也在怀念那个年代的改革激情和真诚。
1979年初,66岁的杜润生来到新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报到。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归国务院领导,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委员会和中央相关农口部门的工作。陕西省委第二书记王任重由华国锋提议,一跃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农委第一任主任,接替“大寨精神掌门人”陈永贵分管农业。杜润生是当时3个副主任之一。
坚守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副总理陈永贵下台,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大标志。杜润生是“包产到户”的坚定倡导者,而他的上司王任重却一直坚持集体经济的主张。
在杜润生的自述中,他这样描述王任重:“王任重这个人聪明干练,好读书,对新事物敏感,为人正派,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工作能抓住要点。在许多问题上他是属于思想开朗、能倾听不同意见的人。在农村问题的许多方面,我们有共同语言,相处和谐。但对包产到户,却存在难以消除的分歧。”
其实,那时对于“包产到户”,不光是王任重,华国锋、李先念等决策层都不赞同或者表态含糊。文革结束后,中央出台措施,让农民修养生息,减免贫困地区税收,搞水利建设,加大农业投资等等,但就是不触及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所以,当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
为什么?还要不要社会主义?这是路线问题,是要犯政治错误的。当然,在当时很多人的严重,小农经济分散弱小,只有集体经济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如果包产到户,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就一夜退回解放前了吗?
这是心结。
1979年3月12日至24日,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专门讨论责任制问题。七省是广东、湖南、四川、安徽、江苏、河北、吉林。这几个省的领导有赞成包产到户的,也有反对的,更有观望的。而三个县则是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都进行过改革。
从会议成员的安排看,王任重是想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但就在这开会期间,发生了一起“张浩事件”。
张浩是甘肃干部,他到河南出差期间,在洛阳地区看到包产到户的情况,觉得背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就给《人民日报》写信。当时华国锋在《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边上批示,批评农村出现的抢农具牲畜、闹分队的现象,认为影响了集体经济。刚好这个时候,《人民日报》送了一份农村问题的社论交给王任重审阅,王任重就根据华国锋的批示精神,批示道:态度要明朗,号召大家不要搞包产到户,已包的说服引导,回到集体经济。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