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09:23:00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需要“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浦东新区日前首次评出25年来的“十大改革创新项目”,以此纪念开发开放25周年。展读这份名单,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项项“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更是改革者一次次“前无古人”的自我超越。名单的背后,扑面而来的,是“老浦东人”概括的一种“想做事而且要做成事”的意志、一股“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度。
韩正同志在上周举行的市委全会上,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地振奋精神”,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特殊的精神状态”,就应该像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时那样,始终昂扬向上,始终奋发有为!
今天,浦东乃至上海都面临着“再出发”的新征程。迈完了第一步的改革创新发展事业,亟需迈出更为坚实的第二步。比照当年,我们是否依然拥有“特殊的精神状态”?
现状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回答得斩钉截铁。但在完成中央交给上海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使命面前,如果我们不能重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我们就很难不辱使命,很难走得更远。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浦东还是上海,今天面临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环境之复杂,都不亚于25年前,甚至超越25年前。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沿用多时的体制机制都可能成为新的阻碍;而流连于过去写下的“功劳簿”、习惯于“看上去很美”的现状,也容易让人放下进取之心,甚至甘于懈怠。
韩正同志曾说,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成功的第二步,“如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转变观念、不解放思想、不自我革新,我们迈第二步将会很困难”。这样的判断,遵循了改革的内在逻辑,也道出上海的特殊方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时下的上海处于一种纵横双向的交汇点上——既要为自身的持续前行探路,更要承担意义重大的国家战略、为更多地方的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又地处沿海发达的长三角中心区位,我们必须以自身出色的业绩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特殊的贡献。要完成这样的特殊使命,非得付出特殊的努力;而要实现这些特殊的努力,必须具备特殊的精神状态。
一切事在人为。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的力量极为重要。人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做成事”的前提是“想做事”,“做成大事”的前提是“想做大事”,这是浦东开发开放25年的一条真经。想做事,自然有想做事的样子。如果习惯于“小富即安”,阻碍任何一时伤筋动骨却有长久功效的改革;如果贪恋自己或他人的“面子”,而对本该破除的陈规陋习视而不见;如果因为怕出错宁可不创新,乃至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经验之谈”……如果扔不下这些“如果”,即便有再好的底子,也不可能做成事,遑论做成对得起历史、影响得了未来、能持久造福群众的“大事”。
上海要敢做“大事”、善做“大事”,才不负“排头兵、先行者”使命。这需要每位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更需要每个身处改革创新发展事业之中的人全情投入,始终保持一股冲劲、韧劲和干劲。韩正同志说得十分明白:“有没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决定上海发展未来。”行进至此、使命当前,我们必当振奋精神、昂扬向上、奋发有为,除此别无选择。
相关内容推荐:
下一篇:时事评论:改革关头勇者胜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