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 14:05:11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余姚“让座风波”昨天有后续信息:因身体不适而未让座的女生的微博被人冒名,她不得不改了微博昵称,这使她“感觉不安全”。同时,她对记者表示,担心经报道后事态被放大,会给骂她的人带来压力,“老人家年纪大了,这样子太火……万一出什么事情。”对方伤害了自己,委屈之中,还替伤害自己的人着想,理解对方。这个女孩真难得。她的父母,她的老师,应该感到欣慰;也值得我们学习,学习这种胸怀,这种素质,这种能力。是的,理解他人,是一种能力。
不知道这个女生所乘坐的公交车上有没有杭州公交车那样的“照顾专座”。即使她坐了“照顾专座”,也不应受到责备,因为这个专座是为照顾“老弱病残”而设的。但她还是对自己没有让座表示内疚。以本人经历而言,多数年轻人,是给老年人让座的,甚至看到一些年龄并不怎么老的人,他们也让座。遇到这种情景,心情比得到一个座位更好。而且不少老年人,在表示感谢后,并未接受让座,这样的老人会让人对其有一种特别的好感。
不管是年轻人群体还是老年人群体,其中个体难免良莠不齐,我们不能凭我们所遇到的某个年龄的个体去断言这个年龄的整个群体的好或不好。清明小长假,坐7路车去往灵隐方向。车到湖滨,已经蛮挤了。在湖滨站,上来几个北方口音的乘客,其中一位年纪大些,有60岁上下。他一边往里挤,一边声如洪钟:“杭州人素质真好,不给老年人让座的!”喊了几遍,没人理他。杭州的7路车,在节假日,乘客大多是外地游客。不知道、不能确定这一点,也没关系。但是,这位责备杭州人的乘客,不知道有没有审视过自己的心理:如果有人给你让座的时候,你希望他是愉悦的,还是难受的?如果你希望别人难受,为什么别人一定要给你让座,给你舒适呢?这里,道德上的双重标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采用这种道德逻辑,这是很多人际矛盾产生的根源。
那么,这种道德逻辑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思维能力的贫弱,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思维能力弱,就感受不到、发现不了自己的思维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上的问题不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因而也没有解除这种痛苦的需求,只要求解除身体的痛苦,得到一个座位就满足了。解除精神上的痛苦,需要思考,而抽象的思考过程本身又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不如追求身体的、感官的舒适来得容易。
但是,逻辑上的自相矛盾,道德上的双重标准,要付出另一种成本: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对他人要求高道德,对自己要求低道德,在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候,会把自己的权利绝对化,甚至神圣化,这种权利容易越界,即通过施加道德压力要求别人放弃其合理合法的权利,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当冲突双方都有权利绝对化倾向和诉求时,冲突就可能趋于激烈,其结果往往是:非但想得到的权利和利益落空,还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余姚的这位女生,看起来是弱小的,面临冲突时,是胆怯的。她说,不是那个老太太摘走了她的校徽,是她自己摘下来的交到老太太手里的(估计也是有人提出来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理解、原谅、宽容他人方面,她的能力超过很多人。自己受了伤害,还想到对方年纪大,可能会被新闻放大所伤害——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这位女生的能力,是被很多人看不上眼的,这不是一种能力,而是无能的表现。用前些天的新闻里私家车占道被拍的车主的话说,是读书读傻了。
不管是聪明还是傻,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聪明人”越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就愈发困难,人的原子化生存趋势就愈深,人际冲突就越多。人不能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那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增多,社会及个人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其中最付不起的,当然是安全成本。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