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 14:04:16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无独有偶,年过六旬的方家胜是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石河村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已在这里坚守了40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由于石河村地处大别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2014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方家胜因为无人接替,不得不重返讲台。
其实,这些教学点并不是“私塾”。实施义务教育,应该是每个地方政府主办的公共事业,必须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为何安徽舒城县和湖北保康县偏远地区教学点老师的补充,要等到这些孤独的坚守者通过媒体发出呼吁,才能引起社会关注呢?
诚然,这样教学点能够保留到今天,一定有它的必要性。这些老师能够坚守到现在,肯定有当地政府的努力与支持。但是,很多教学点的教学条件依然简陋,孩子们到学校上课往返依然困难重重,坚持教学点工作的老师在经济上仍然贫穷,说明相关地方政府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到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占比已经达到4%,一些教学点的窘境,无疑说明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是雪中送碳少,造成偏远地区后继无人,只得“啃老”,而又无可奈何。
据统计,开展了20多年的资助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已经投入数十亿资金,援建了15000多所希望小学,为何这样的教学点没有纳入其间得到根本改善?国家实行已经7年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为何最终没有人能够补充和更新这些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再者,三四十年来,教学点培养并向外输送的学生无数,很多人成才了,也有的发家致富了,为何就没有人能够实质性地“反哺”当地教育、没有人愿意薪火相传?这里有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的问题,更有整个教育本身是否以“人”为本,真正解决好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许多教学点唯一的老师被形容为“孤烛”,与其说是对职业的忠诚,不如说是对价值的坚守。湖北保康教学点董老师的不舍离开和求贤若渴,引起社会热切关注。曾经得到政府和社会资助的贫困学生,后来成为支教典型的徐本禹,马上鼓励师弟师妹们向这些长年坚守教学点的老师学习。特别是那些受惠于“孤烛”之恩的学子,更应该像徐本禹一样,别人给我一口饭,我还别人一碗肉,传递爱心,改变教学点缺教少师的状况。
同时,不论是准备交棒的教学点老教师,还是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解决教学点师资问题上,也要改变思路,不能要求来者一定是“扎根型”的老师。要知道,在贵州支教的徐本禹,也回到母校读研,但那里仍然有后继者。公开给予基层教师以发展空间,也许是激发他们献身基层教育的最重要动力,也必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教学点定期服务,轮流教学,只要加强计划和管理,相信他们能够获得成长,又可以保证教学点的正常教学。
在客观条件与环境困难时,“孤烛”照亮艰苦的教学点固然可贵。如果改善了教学点的硬件设施与和教师待遇,相信这里会“群星”灿烂,定能延续并放大偏远地区教育的希望之光。
稿源:荆楚网
相关内容推荐:
下一篇:时事评论:跳出宿命论的死循环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