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3 09:06:33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读书的人,常常是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思考,且这种思考并非是漫无目的,而是紧贴现实,或是由现实而引起的思接千载,并由此悟出一些道理,或推出一些论据,以便“古为今用”。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
好事要做好,并非一件易事。没有对历史的较多了解与深入分析,缺乏对文章的多方求证与辩证思维,单凭文中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便“勇”下推论,则很可能会失之偏颇。
譬如,宋人俞文豹在《清夜录》中写道:“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有的人便从“兵官皆被荐”一语中,推论出时任杭州知州范仲淹的用人出了问题,好像范仲淹是靠批发“官帽”干事业的,而且这种“批发”,只认“近人”,不识“外人”:巡检苏麟常年在外,就没被提拔。后来,得到提拔,是因为他会套近乎,“献诗”而得。由此,不仅推论出范仲淹的用人“不公”,而且推论出苏麟是跑来的官。
其实,这种推论,乍看有“理”,但对之三思,也就能发现它立不住脚了。譬如,提拔干部,不论是官是兵,只要适合便一视同仁,正是范仲淹用人公道的表现。对不熟悉、不了解的人不贸然举荐,而一旦知道其德才,“即荐之”,也恰恰是公正地对待用人。而像苏麟,既能乐于本职的“独巡”工作,又能写诗把自己的见识见解表达出来,还能让范仲淹受冒犯却“甘于”推荐,足以说明苏麟的才德——毕竟,虽说苏麟这个人史中似无其他记载,可范仲淹却不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流传于世,而且有“条陈十事”的改革主张记录在册——这个“条陈十事”,其中有四事是涉及用人,目的是广开门路,把有真才实学的人用起来。
所以,这样的望文推论当三思,不仅不显多余,反而非常有必要。望文推论当三思,三思者,多思、深思也。目的是多层面观之,多渠道证之,以求事准、疑释、理显。在这方面,可以毛泽东一事为例。1958年,刘少奇曾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来说明唐代时期,在外为官是不带眷属的。毛泽东听说此事后,觉得“不甚妥当”。为此,他翻了《旧唐书》、《全唐诗话》,然后给刘少奇写信说:“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当然,毛泽东尽管论据多多,仍不以胜券在握的绝对口气,而是以相互尊重的商讨口吻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并说:“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望文推论当三思。只有三思,讲出的话,才有可能不仅自己真信,而且别人也服;说出的理,不仅自己欣赏,而且别人点头;作出的决策,不仅自己说行,而且众人说成。一句话,三思之后,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去浮存实;才有可能“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才有可能一语抵众心,万事赖众成。
望文推论当三思。要三思,读书是前提,深入是关键。读书,既不可走捷径,也不可耍聪明,而须“唯先觉之是效”;深入,既不可以简求繁,也不可只循旧迹,而须“任吾警悟之灵”。(王夫之《四书训义》)如是,才有可能一思得“花”,二思得“枝”,三思得“根”,握真握是。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3日 24 版)
相关内容推荐:
上一篇:【岁月静好】^-^踮起脚尖去够天
下一篇:“创客”带动人人创新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