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 09:46:24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原标题:谁为“井底人”的尊严兜底
身处井下,却托起了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明天,如此富有现实感的“爸爸去哪里”,怎能不让人动容?相比这位父亲的责任,有关部门乃至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哪里?
最近,北京丽都广场附近的“井底人”引起关注。最新消息是,他们栖身的热力井已被水泥封上。“把能住人的都封上”,一名封井工人的话,让人听了不是滋味。
井被封了,“井底人”的生存困境并没有缓解,“井底人”的冷暖令人牵挂。一个井底人说,“相比外面的冷,井下太幸福了”,这种体验,道出了生活的真实与艰辛。他们也不太愿意接受救助站的帮助,封井只会把他们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并且不断增加安身成本。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困难,为什么不愿接受救助?这里的辛酸恐怕只有当事人清楚。在井下蜗居10年的王秀清,对此的回答是,要救助就连我们一家五口都救助了,救助我一个,一家人没吃喝。拖着伤腿、干不了重活,家里又有孩子上学,对这位靠擦车为生的打工者来说,救助站的一顿好饭、一张免费车票,不可能解决这些生存难题。有家难回,有救助而难以纾困,这不仅是个人的窘境,也是社会救助无法回避的难题。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钻到井下,寻求一方立足之地,其悲惨情形固不多见,但何尝不也是养老难、就业难、进城务工者权利保障难等社会问题的一种折射。有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被调查者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超过六成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从这个角度说,关注“井底人”和类似群体的生存与命运,也是在挖掘那些隐藏的问题,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进而增进城市的包容与和谐。
在记者与王秀清的对话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尊严”的两点理解:住在井下无所谓尊严;光要面子孩子就会吃上不饭、上不起学。这可以说是许多城市边缘群体的普遍心声,尊严从来都不是飘在空中的词语,有工作、有收入、有居所,就有了起码的尊严。如果连这份尊严都难以得到,却依然在井下苦苦坚守10年而不后悔不放弃,这其实是一种质朴而高贵的责任。
身处井下,却托起了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明天,如此富有现实感的“爸爸去哪里”,怎能不让人动容?相比这位父亲的责任,有关部门乃至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哪里?谁来为“井底人”的尊严兜底?这些问题不会马上有答案,但可以马上有行动,让公平正义、社会关爱的阳光一点点照亮井下的世界。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