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3 16:24:39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漫画
徐鹏飞
丰富建筑的伦理内涵,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人居环境,以善意的心态处理建筑文化,提供有真正价值的建筑作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传统伦理关系建立的基础诸如持续性的、庞大的家族结构,缓慢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儒释道的价值基础,已经变成了小型化、分散化的家庭结构以及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机制等。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变成了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当代伦理的内涵发生了质变。从过去的尊卑、长幼、君臣等社会伦理,变成了以个体、本位为中心,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意识;从尚中、谦和的价值认同,变成了争先、竞争、索取的商业社会价值状态。相应的,在人居环境建设上,从以往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营造策略,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策略,尽管有时候也把生态、绿色、宜居放在嘴边,但实际上,许多城市多是按照经济利益逻辑来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精神,包括政治伦理(形制、色彩、工官制度的建筑等级)、社会伦理(礼教、宗法、礼俗与建筑空间、形制的对应)、人生伦理(建筑的生命观)以及生态伦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等等。这些建筑、建造法则的伦理精神逐渐失落,如何扬弃传统以丰富建筑伦理的当代内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建筑伦理描述的是建筑和与之相关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所表达的是对这些关系的价值判断。从广度上,建筑伦理的研究范围包含了建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筑的社会和环境意义以及建筑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等。从深度上,建筑伦理强调的价值准则是基础的、公认的、正确的,是关乎建筑的本质、意义等核心问题的,是所有建筑活动所应共同坚守的价值底线。
建筑师关心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理性分析、设计和建造,把项目做好,但是他却不得不面对来自外部的约束力。比如政府会要求你一定时间之内必须拿出成绩来,这样的话,建筑的设计、建造的时间就会被压缩。再比如开发商的想法就是为企业赚钱,这是企业的目标所在,他们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去违反和突破城市规划的原则,这样的伦理可能也造成了城市里公众利益的受损。各个行业之间的利益,都跟建筑师的工作产生了冲突,跟城市的整体利益产生了冲突。
在这基础上,我们不妨对建筑本体进行追问,对建筑与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伦理进行追问,对建筑师职业操守的伦理进行追问:是沉浸在继续追求更高、更大、更怪的空间神话,无限放大建筑表象、唯心的意义,还是回归建筑基点,以人为本地解决人居环境的现实问题?是发展产业化的、达标式的、表现式的、不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还是以俭朴的理念,以适用的技术,真正创造回归生态的建筑环境?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大造仿古建筑,还是尊重历史的原貌?是保守地模仿,还是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蜕变?是追求浮华、排他的个性表现,还是礼貌地对待城市的物质与文化环境,与之和谐相处?建筑师是随波逐流、为了生存屈从于“潜规则”,还是心存善意,积极地面对现实?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伦理”回归,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梳理。回归理性,以“用”为先,就是将实用、适用、经济等充分地考虑;回归生态,以“俭”为先,就是谈到生态的时候,先做减法,也先做朴实、节约的建筑;回归本土,以“和”为先,这不仅是简单地看形式,而是落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和谐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张扬的、夺人眼球的创造方式;回归和谐,以“礼”为先,也就是建筑与自然、城市的关系,更应该注意和谐的关系; 回归专业,以“责”为先,这些年,建筑师好像只是在做事情,话语权不够,好的建筑必须要有好的设备、建筑材料,招投标的方式造成了建筑师对这些要素的失控,建筑师在工地上的话语权不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目的;回归社会,以“公”为先,在设计和建造中,以公共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一个出发点;回归建筑,以“品”为先,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品质,建筑师应该对建筑的品质负责。
总的来讲,就是希望社会各个层面上,都能回到理性的立场看待我们的人居环境发展,同时也以善意的心态来处理建筑文化。比如决策者,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开发商,能够理性地选择建筑方案,尊重建筑师;从设计体制来讲,需要理性规范;从设计者来讲,更要理性思考、善意引导而不是追风趋俗;而对于使用者来说,也需要做到理性认知和尊重建筑文化,如果所有的建筑都能得到尊重,那么这个行业也会更有发展前景。
中国建筑价值取向丰富多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借助建筑伦理的观察视角,我们可以透过纷繁的价值多元现象,挖掘出共同的伦理价值底线,这对我们未来人居环境的健康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内容推荐:
上一篇:必须唤醒"沉睡"的医保基金
下一篇:中小企业“回春”脚步偏慢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