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 16:06:21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11月25日晚央视《新闻1+1》播出了“院士何时退?如何退出?”的节目,介绍了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秦伯益对自己做“院士”最后几年的看法:只不过当了个花瓶,我厌倦了。
何时“院士”这个科学技术方面最高的学术称号在秦老口中成了“花瓶”?何时“院士”这个代表最高学术权威的头衔被秦老“厌倦”了?“院士”是靠拿出学术上的“干货”比拼出来的,其入选过程饱含竞争,可是一旦获得“院士”头衔便可至此永逸了。“院士”作为学术的最高权威就如绝对的权力一样,没有人敢去质疑,也如绝对权力一样容易滋生问题,纵使有秦伯益这样德高望重敢于让贤,向形式主义开刀的院士,也避免不了在高位却无监督的情况下,滋生问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俗话说,社会是个大染坊,在具体政策落地之前,“院士”名号,也要“清一清肠道”,与时俱进,接“学气”,查“四风”。
查查在资格评选中是否存在着“官僚主义”。一些官员或者企业家,通过政府推荐成为院士的候选人,就是一种行政力量对院士评选的间接介入,那么在政府推荐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以学术为中心的评判标准,有没有权力施压的选项都非常值得探究。近年来,学术界的环境也受到了社会的渲染,也滋生了一些学术腐败,学术腐败背后往往伴随着权力腐败,院士评选是一次学术界的大选举,高处能否胜寒,需要思一思,查一查,政府推荐渠道应该成为反思的重点。
查查在发挥作用时是否存在着“形式主义”。正如秦老说的那样,社会把院士拔得太高,一些省市或高校研究院竞相用高额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年薪等来争夺院士,装点门面,这一点可以在个别院士的诸多兼职中看到端倪。如果一些机构竞聘“院士”是用来当作“门神”,打响知名度,那么院士就有可能为这些机构面子上的琐事来回奔波了。既不能专心把研究再往前推一步,也不能专心地为学生“传业”、“解惑”了。这样的“形式主义”不仅丢了院士的面子,也伤了院士的专攻学术的里子。
查查在人文精神上是否存在着“享乐主义”、“奢靡之风”。2011年,候选院士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生活腐化事件,为社会对院士的认知增添了些许阴影。院士作为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光环围绕,理应克己修身,做好学术表率、道德表率。因此,院士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带头抵制腐化奢靡,保持克勤克俭的优良作风,自我查找一下是否存在着“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当下也十分必要。
相关内容推荐:
下一篇:张艺谋"超生"与假舅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