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 16:01:44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学而优则士,说的是院士。不可否认,新中国两院院士制度最初的设立,有着极好的初衷。保护学术精英,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让学术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营造更为浓厚的学研氛围,等等。
然而,一个带着强烈推动性与保护性的制度,随时代发展,若不能与时俱进施以改善,势必自缚其足,滋生弊端。为博院士之名,学术造假、参选者间互相揭短之事时有发生。
姑不论内情真伪,缘何院士评选如此高热?其高贵显赫的社会身份、优越丰足的生活待遇,与有进无出的评选机制,在鼓励具有学术探索精神诸君子的同时,也让投机分子看到了一块大肥肉。是的,拼破头颅成为院士,从此人生高枕无忧,何乐而不为?
此类现象,非中国独有。美国教授终身制亦然。一位曾在美国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小伙伴告诉我,很多美国高校的学术人才为了成为终身制教授,在争取到考核机会的几年里,就殚精竭虑地搞科研,做项目,那种顽强进取、不舍昼夜的精神,可谓感天动地。对身体的虐待、对生活的忽略,全不在话下。总之,一息尚存,唯求学是真。
可是,一旦功成名就拿到通行证,成为终身教授,就立马身心彻底放松,在学校里就当个普通的教员,也不承担多少任务,也不管多少事,也不去实验室,也不拿项目了。“反正已经评上终身教授了,学校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好吧,此刻再回头来看那些感天动地的事情,看客以为如何?当真是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奉献一切吗?还是只为这后半生安逸的保障?
教授也是人,不必指责。终身制本身苛严的考核体系,与项目筛选上的绝对优势,就是在下发交易订单:来吧,满足我的要求,我给你想要的一切。
交易可以考核短期的作为,却无法催生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更不能应对生命个体发展的无限可能。他可能不思进取,也可能名不副实,还可能在多年探索奉献之后,精力减退力不从心,怎么办?美国的教授也罢,中国的院士也罢,公务员也罢,打破终身制,建立健全可行的退出机制,恰是保障队伍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此时再看,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秦伯益先生的自省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因提前培养接班人,多年坚持请退,他终于退了。回望他曾为之激情投入的事业,老人家有句大实话:“我从62岁当上院士到70岁的8年期间,我是认认真真做社会工作的,后来我逐渐发现,其实只不过当了个花瓶,我厌烦了。我不愿意再被人家当花瓶了,我觉得我自己有更有兴趣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让别人利用想提高一点品位、增加一点学术味道,没意思。”
惜乎哉,一项带着美好初衷的制度,最终达成的结果,竟舍离了科研探索本身,而催生出花瓶,与花瓶的追捧者。
好吧,里子工程做成了面子,就要反转。院士要有进有出,待遇要因能而设——花瓶再美,是为衬托鲜花之美,传播花之香逸。若教人舍本逐末,其结果就是,瓶虽美矣,花渐干枯,萎凋,再不换走,臭掉烂掉,可咋个好?
相关内容推荐:
上一篇:一边高喊放权,一边抓紧收费?
下一篇:假日办是征求意见还是强迫公众?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