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1 09:20:18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们需求。”
笔者认为,《决定》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有效破解长期以来久治不愈的择校这一“老大难”,作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路径指向。针对一系列影响教育公平公正的顽症痼疾,《决定》强调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当下与未来,《决定》提出的这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具体推进工作落实的目标任务,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的办学者和教师们作出及时回应,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才能成功。笔者认为,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好,可以说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当务之急,更是最终破解择校等影响教育公平公正的顽症痼疾的长远之策。
写到此,不由想起,10月24日的《纽约时报》中文网首页,刊登了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上海的小学办得好》。这篇文章以上海市闵行区蔷薇小学为例,认为上海小学“造就优质学校的根本原则”是“下大决心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在职业上不停进行发展,在小朋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学校领导坚持以最高标准要求学校,并且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学校文化”,弗里德曼认为,上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有更多的学校在更多的时间里执行这些基本原则”。
蔷薇小学这样一所原先的薄弱学校,华丽转身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其“秘密”所在、其发生“奇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正如沪上的教育专家所认为,坚守教育本义,坚持不懈地回归每一天的常态,负责任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就是“蔷薇现象”的本质。教育工作者要有信心和勇气去坚守专业立场,捍卫教育中崇高的人类文化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定义“好学校”。通过不懈的教育改革,廓清教育的本真和价值。如此,才能有更多的类似于蔷薇小学那样的所谓“弱校”、“差校”,能够逐渐地一跃而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其实呢,在我们上海,像蔷薇小学这样的“教育奇迹”,还真不算太稀少。2012年,上海市教委就把“新优质学校”这一块响当当的牌子,授予了虹口实验学校、徐汇区龙华中学、杨浦区三门中学、闸北实验中学、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和闵行区平南小学等25所中小学校。这些学校,原先可都不怎么被周边的学生和家长所青睐的。但是,如今,已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各方这堪称是一件在上海教育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标志性大事”。
蔷薇小学以及获得“新优质学校”美誉的沪上25所中小学校,虽非传统的“市、区重点”,也尚未挂上“实验型示范性学校”的牌子,有的甚至还是以往被学生及其家长避之不及的所谓“差校”。但是,经过办学者多年的切实努力,办学水平提升明显、且各自拥有独特的办学经验。这些学校的校长及其率领下的教师团队,确实很了不起,仿佛被施了“魔法”似的,仅仅三、四年的功夫,就把以往不被学生和家长们青睐、社会上办学声誉平平的学校,一跃而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肯定和表彰的“新优质学校”,成为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的“先进典型”,也成为社会各方面均给出了“高分”、好评如潮的“新名校”。
这个发生在沪上、近乎于“奇迹”的教育新气象,令人振奋和喜悦;同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不是别的,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真,即用“教育家的精神”来办学。如是,每一所学校都没有理由办不好,办不出其独有的特色。办不好的学校,应该是不存在的,教不好的学生,也应该是没有的。只要倡导“教育家办学”并将之付诸不无艰辛和充满挑战性的办学实践,那么,应该也没有“朽木不可雕也”似的学生。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成长之路,实现他(她)得成才梦想。其实,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学生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智商并无太大的差异。何况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比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语文等课程学起来轻松自如;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错,数理化等课程则是其强项。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对学校或老师们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孺子可教”。“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即使在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上有所欠缺的学生,在学校和老师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下,也完全能变得自信、快乐、成熟和“优质”,也完全可以塑造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用一位小学校长的话来说,那就是:“是泥土,就烧成砖瓦;是矿石,就百炼成钢;是金子,就让他闪闪发光。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用之才。”
然而,就学生个体而言,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她)的长处或特点,都具有发展和获得成功的潜质与可能性。教育的使命和功能就在于激发和提升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找到他成长的道路和长才的方向,在学校的教育下最终实现属于他(她)的最佳发展。
把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从教育理念和口号而转化为成功的教育实践并展现出积极的示范效应,并不断地产生和释放出足可引领和创新上海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这是上海市教委多年来倡导的“办好每一所学校、较好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功,也很好地体现了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的教育宗旨。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