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09:49:46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一 问 第四季度前景怎样
有望再增200万人,全年总数创11年来新高
记者:临近年终,您对全年的就业形势有何看法?
郑东亮: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年初确定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到三季度末,城镇新增就业已达1066万人,比去年同期多增42万人。
通常第四季度新增就业数量比其他季度要低一些,但考虑到目前经济走势平稳、就业走势平稳。只要没有突发的大的因素影响,预计到年底,全年累计新增就业有望达到甚至超过去年的水平,即1266万人。而去年的数量,已是之前十年的最高值。
杨盛道:河南是人口大省,就业大省。每年压力都很大,今年尤为严峻。
从全年看,河南省就业呈现逐渐回暖态势。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5%;登记失业率3.1%,低于4.5%的控制目标。预计全年主要就业指标与去年基本持平。
记者:今年就业难在哪,怎么破解?
杨盛道:最大难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一根筋”,单纯出台促进措施。要“两头疏”,既要创造条件又要搞好帮扶。河南出台21项具体措施,提供岗位100多万个,为6281名低保家庭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
记者:今年城镇新增就业未降反升,登记失业率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
郑东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增速有所放缓,依然称得上高增长。只要经济在增长,就会持续释放新的就业岗位。
考察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今年以来服务业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更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同比增长8.4%,高于一产、二产和总的GDP增速,增加值总量也高于二产。
二 问 政策落地难点在哪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我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已实施多年,今年有哪些创新?
郑东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10多年实践,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日益健全,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譬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政策,一旦发现零就业家庭,当地就业部门会立即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手段来解决。
今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国首次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不让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漂”。
记者:在就业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河南遇到哪些问题和难点,如何解决?
杨盛道:和其他省份一样,河南今年就业存在的最大难点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原因就是量的增长。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我们对未就业大学生“一对一”服务,推出实名登记,但执行效果却不明显。实际登记的大学生全河南省不超过2000人。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已经有了临时工作,但属于灵活就业人员,不稳定,有活干,不属登记范围。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考上大学却没有顺利实现就业,让很多大学生心里多了一堵“面子墙”,不愿将自己待业的状况公开化。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失业保险金额十分有限,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此外,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执行方面也同样问题不少。过去,帮扶这部分群体就业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为其提供三年的就业保障。但具体执行起来,却屡屡发生“进得去,不出来”的情况。
针对政策执行层面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断根据新情况调整政策。
但是,如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短期靠政策引导只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购买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政府财力总是跟不上需求。
三 问 供需两难如何破解
就业服务应更精细,不能简单提供岗位信息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很多地方、企业都在喊“招工难”。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郑东亮:这集中体现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人没活儿干,有活儿没人干”。
当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正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总量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并且有可能长期存在。
杨盛道:河南省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状况依然存在。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局限于技术性人才的供给等方面。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表现出“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同时存在的困境。
记者:化解结构性矛盾,您认为促进就业的思路应当有哪些调整?
郑东亮:结构性矛盾有多种表现,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难,这意味着,促就业要更加关注青年群体就业。
最近一项调查发现,近几年每年有约40万高校毕业生“回炉”参加职业培训、考取技能证书。那么,是不是可以更早一些分流,让一部分人直接报考职业院校呢?
在岗位开发方面,要更加注重高端岗位的创造。通过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培育更多技术密集型岗位、智力密集型岗位,这不仅是化解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此外,就业服务也要更加精细,更有针对性,不能停留在一般性地提供岗位信息上。
相关内容推荐:
下一篇:城镇化的逻辑(学者论坛)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