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6 11:21:16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近日,黑龙江省向外通报严肃查处了547起顶风违纪案例,然而包括一副省级干部违纪在内的案例都只见事不见人,违纪干部被以“某”字代替,引发网民质疑。盘点近期的一些违纪通报,“某”字现象频出,如此扭扭捏捏,让网民感觉如鲠在喉。(据11月15日新华网)
干部违纪违法,本应重拳处理,方能敲山震虎。通报违纪案例的初衷也是将违纪违规的行为大白于群众,将涉事部门、涉事干部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让其在社会公众的口诛笔伐之下,变压力为动力,以便更好、更彻底地整改、提高。将违纪干部名字隐去的通报,虽也有自暴其短、坦陈于民的意图,却明显缺少直面批评、刮骨疗伤的勇气,起不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客观上是对违纪干部、违纪行为的保护,不利于形成舆论监督氛围。
干部违纪不是光彩之事,违纪通报主动将涉事干部的部门、名字隐去,多半也是出自为党政机关留颜面的“慈母”心肠,为犯错干部保全了“面子”,留了一线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须知“慈母多败儿”,过度的用“某”字“遮羞”,一味为了“面子”忽视“里子”,不但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为违规干部留下又一个侥幸心理,是对违纪行为的变相姑息和容忍。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违纪干部拉出去晒晒“太阳”,用阳光的“防腐剂”驱散身上的官僚气、戾气、腐败臭气,也能够将涉事干部的头脑晒清醒,断绝其再次违纪的侥幸心理。“某”字不是“创可贴”,而是丑陋行为的“遮羞布”,撕去“某”字,让违纪行为处于舆论重压之下,一方面能让已经违规的干部自食恶果,一方面又能对蠢蠢欲动、患得患失的“潜在”违规干部敲响警钟,更有利于形成对违纪违规行为“人人喊打”的良性氛围。
组织纪检部门对干部的监督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须在选拔、管理、监督、处罚等方面环环紧扣、步步发力,违纪通报是其中一环,如果过于看重“面子”,拿不出足够的勇气来处理,监督短板势必会影响整个干部工作,公众绝不希望看到另一个“木桶效应”的例子。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