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5 09:29:40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前一段时期,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华社)。与此同时,从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能源结构调整、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这一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
从行动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可见,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一个涉及各行各业(一、二、三产业)、各类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全国所有地区等为一体的跨界型综合系统工程,既要靠政策和制度的约束,更要靠科技手段的更新。但要想实现空气质量的根本持久性改善,就得分析空气污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
一般而言,对一个国家、城市或区域来说,空气质量的优劣,存在四个核心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非常贫穷,抑或非常富裕的地方,往往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态质量和新鲜空气,而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转型发展时期,恰恰也是空气质量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时期,我们目前正处于这种转型发展进程中。二是,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程度。以粗放、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型、制造型产业,必然会比集约、高科技为主的服务型产业排放更多的空气污染物。我国正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工业依然是大多数地区的支柱产业。三是,不同功能区域间的平衡发展程度。大气环境是没有边界的,随风整体扩散,是其自然特性,但在人为的空间区划格局下,只要相邻政区之间存在过大的经济梯度和差距,必然产生落后地区的污染源源源不断地向整个区域扩散,因此一个存在巨大区际经济差异的区域,改善空气质量的难度更大。四是,人类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潮中,我们一味追求豪华大型住房的居住方式、靠大排量私家车的出行方式、铺张浪费的奢侈型消费方式等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促使着生态的恶化、空气的污染。
当前我国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决定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气污染排放的集中时期,改善空气质量必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在传统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某些临时性政策措施,并不能根除大气污染现象。因此,从长远看,唯有变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才是真正扭转空气质量恶化的“根本之策”,正如有人所言:环境污染源于人类的心灵污染。
对当今中国而言,慎重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环境-经济-公平的关系,加大弘扬“丰衣足食,勤俭持家”的生活哲学,制定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引导民众重建符合环境伦理的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应该成为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行动计划”指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妨重点推行以下三大策略:一是,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因城市公共交通功能滞后带来的私家车大规模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大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城市中公共交通承担了高达80-90%的居民出行量。据此,我们应该采取城市交通规划、收取拥堵费、换乘优惠、低价策略等综合策略,引导人们形成公共交通型出行模式。二是,全面开展针对奢侈性住宅消费的房产税,遏制人们过度追求更多套数、更大面积住屋的不合理居住模式。三是,配套性制定绿色消费政策或《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引导广大民众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带动企业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大发展。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家电设备、垃圾收费、包装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寻求人们消费模式转变的新突破。
相关内容推荐:
上一篇:从看"爸爸在哪儿"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