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每日一练——9月25日
1.
A.2 B.
C.6 D.8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描述,与古代的说法或传说不相符的是()。
A.元宵节挂红最早跟佛教仪式有关联
B.清明节吃寒食最早是为了纪念一位先皇
C.中秋节吃月饼曾与反抗元朝的统治有关
D.古代的春节叫元旦,意为一年的第一天
3.以往,境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在合同签约至合同执行完毕期间汇率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实际盈收出现波动,现在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由于人民币是境内企业的本币,合同计价和企业运营的主要货币相一致,境内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因此,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条件?
A.在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B.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将跨境贸易开展到世界各地
C.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
D.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往来
4.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8~104题
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通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a〕,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发展这一点还不够。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98. 第3段〔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 论证分析 B. 批判继承 C. 舍弃 D. 弘扬
99. 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符合现代的科学观
B. 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必须进行现代证明
C.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非科学
D.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能用来证明其他现象
100.对于“普通和谐”的“普通”的现代解释应该是()。
A. 时空两无限 B. 平凡的
C. 正常的,非畸形 D. 通常,一般
101.作者认为“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原因是()。
A. 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调节矛盾、解决问题
B. 现代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同于“内圣外王”时期的社会矛盾
C. 只有依靠强大的外部强制力才能解决问题
D. “内圣外王”是封建思想的残余,我们应当对其批判
102.文章最后一段中“发展这一点还不够”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A. “内圣外王之道”
B. 对传统文化观点扬弃
C. 时刻以科学的观点武装头脑
D. 将传统文化观点加以分析形成体系
103.作者使用唐朝的例子是为了()。
A. 说明传统观念“有容乃大”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B. 说明我们应当继承传统文化观点
C. 说明历史上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D. 说明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10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应当继承(接受)、弘扬(操作),不应当摒弃
B. 今天提倡“普通和谐”观念,有助于剔除人在征服自然中的有害因素
C. 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诠释,体现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观念
D. 加以分析地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于今是有益的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解析]本题属于数图推理。=中间。
。所以选择D选项。
2.B.[解析]本题属于人文常识题。元宵赏灯习俗源远流长。西汉武帝时,曾于上元之夜在宫中通宵张灯祭祀太一神、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东汉明帝时,也曾令宫廷、寺院在正月十五这天挂灯,以表示对佛的敬意,A项正确;清明节吃寒食最早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之推,并不是纪念先皇,B项错误;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的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C项正确;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D项正确。所以答案为B项。
3.A.[解析]本题为假设前提型。A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境外企业不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那么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不一定会增多。所以选择A选项。
4.98. B[解析]根据上下文之意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批判的继承。
99. D[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应为:对传统文化不能不加分析或仅凭直观加以粗解。而选项D在文中未涉及。
100.A[解析]选项A符合“普通和谐”的诠释。
101.A[解析]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选项A正确。
102.B[解析]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可知“这一点”应指对传统文化观点扬弃,而最后一段对“这点还不够”作了解释,即现代中国还要吸取外来文化,并讲究科学的态度。
103.D[解析]略
104.A[解析]全文明显表达作者对待传统文化要加以批判继承的主张。
华图教育每日一练——9月25日
给定材料
1.“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国际社会中的外国居民、专家学者、华人群体,还是国内的仁人志士,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仍莫衷一是,评价标准及结论也大相径庭。然而,对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而言,这毕竟是悲喜交加的一段历史。
曾几何时,我们曾以全世界都能买到中国产品为荣,但随之又出现了“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对此,有专家指出,一切都是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完全无事可做了,中国完全成为世界工厂之称,也就是世界资源调整完成之时,那时的格局将是:发达国家将以技术生产为主;中国则以工业生产为主。对这种新的均衡没有必要担心。
中国虽是全球工业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全为外国所掌握,一边占有的是工业产品,另一边占有的是工业技术,两者之间有交易发生,并通过交易实现利益分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会妨碍现有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相反,还有助于刺激全球的技术进步。
“世界工厂”的称号曾属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初的美国和稍随其后的日本,现在这项“桂冠”又戴在了中国头上。因此有人说现今世界工厂的董事会在欧美,办公室在日本、韩国,而生产车间在中国。
这段材料主要讲对“中国制造”这一经济与社会现象的评价标准及结论大相径庭。
2.“Made in China”的发展状态及其效应同时存在于世界与中国。[批注1首句,指出“中国制造”的发展态势及其效应同样影响着世界和中国。]从世界角度看,这至少带来三大效益:其一,产业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链中的高端不断向上拓展,从而带动产业层次整体持续升级。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并在重新配置中获得新利益,取得新发展。在“Made in China”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对自身长期形成的高成本、集聚一地的产业链进行分解,普遍将加工环节迁移出来,这就既带来成本节约,又使其将资源更加聚集于设计、研发“产业高端”,因而对全球性的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如果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点,“Made in China”其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人类产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其二,利益增进。利益增进除使生产者获利之外,也使消费者获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获益主要体现在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量甚至更多的消费福利。走出原产地,授权制造、定牌生产,连锁营销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同,并且成为扩大品牌消费的新形式。事实上,目前在全球消费领域,“Made in China”已成为世界品牌消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三,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承载者。[批注2关键句,指出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制造”带来的三大效益。]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产品从研发到最终消费往往经历数个国家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其背后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实质上意味着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这种产业链上的“谁也离不开谁”现象就是时下的国际分工新秩序。难怪一些国际友人作出以下评价:中国是美国当前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撑者。
从国内发展看,“Made in China”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批注3首句,指出从国内发展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功劳。]如果说,29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给型发展状态步入WTO的世界经济平台,并以排行第四的总量位次参与国际分工,那么,“Made in China”是其中的主要参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Made in China”,就没有今日中国之发展,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
这段材料主要讲“中国制造”的发展状态及其效应同时存在于世界与中国。
3.“Made in China”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释放一定的“落后”效应。
第一,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上过度竞争,而高附加值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由外资垄断,这除了直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还使中国产业始终被困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严重阻碍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Made in China”虽然可以带来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垂直国际分工的某些效益,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为国际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却带不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而总体落后的状态无法消失。
第二,全国各地同时进行着“Made in China”,必然出现在特定时间内将工业化流程中的污染集聚起来,集中排放,这是以往工业化国家不曾发生的社会现象。尽管通过进步了的治污技术可以抵销一部分,特别是可降低单位价值污染排放量,但集聚污染的问题始终突出,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5~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是13%。对此,著名的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们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让外国人享用,但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却留在了自己的厨房里,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目前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太快,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猛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向我国大批转移钢铁等重污染工业,我们引进的项目虽然比从前有进步,但在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差距反倒越拉越大,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第三,而对全球普遍担忧的能源问题,集中从事加工业、耗能过高的国家不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易成为众矢之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国际形象。一般而言,愈是处于产业链低端,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也愈高,同样类型生产量愈多,资源消耗总量也愈多。因此,“Made in China”实质上就意味着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尤其在工业领域,上述资源消耗规律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若要降低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改进技术、注重节约固然也是可取之招,但明显见效之举还是提升产业价值链。
第四,由于“Made in China”产品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回归国际市场类似于“生物链”。然而,发达国家往往以“顺差”为由,推出种种常规性甚至“创造性”的贸易壁垒方式,制定了《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这两项指令实施后,企业在出口时要额外交纳高额的电子垃圾回收费用,其回收成本可能会接近甚至高于在中国的制造成本。这对利润很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可能由此而退出欧盟市场,此外,欧盟实行的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环境因素与订单挂钩,这将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这段材料主要讲“中国制造”发展过程中必然释放的“落后”效应。
4.处于产业链低端的“Made in Chin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状态往往表现为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最严重的领域应属纺织品和服装业。[批注4首句,指出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竞争状态表现为低价竞争,其最严重的领域是纺织品和服装业。]如2004年,中国羊毛衫的平均出口价格7美元/件,到2005年下降到3美元/件。中国的鞋、球类产品在过去的10年里出口额增长了50%,而平均价却下降了20%以上。其实,原材料、资源性产品以及机电产品也有低价竞争加剧之势。2004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年的9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6%;2006年一季度,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8%,而出口值只增长302%,手机出口平均价格为72.7美元/只,同比下降了15.3%。
低价竞争其实是低成本竞争,而这种低成本获得,又往往是通过耗费资源和侵害劳动者利益。[批注5关联词,道出低价竞争的实质。]就制造业而言,目前中国平均土地成本是日本的1/10,韩国的1/5;平均劳动力成本是韩国的1/13,日本的1/22。这里包含着对工人合法权益的剥夺。《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6日披露,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102l家企业2005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非公有制企业中51%的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企业职工甚至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作26天以上。看来,除了应反思现有“Made in China”增长模式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严格管理和法治监控必须跟上。
这段材料主要讲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低价竞争的竞争状态,是通过耗费资源和侵害劳动者利益获得的。
5.去年,圣诞节过后,我们决定不再购买一些标明“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和木制产品,但是我们保留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我们想试试,没有“中国制造”,我们能不能正常生活。[批注6假设句,对如果没有“中国制造”能不能正常生活提出假设。]
但是,在去年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
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都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了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我想把“中国”关在门外。
经过略施小计和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我把丈夫也争取了过来。于是,1月1日,我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这个想法并非为了惩罚中国,只是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带来多少不便。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儿子的网球鞋已经小得无法再穿了。给他买一双新鞋搞得我疲惫不堪。经过两周的奔波后,我终于受不了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这笔钱花得让我有点心疼,因为买一双同质量的“中国制造”的运动鞋只需10美元。但我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感觉。几周后,我又花了60美元给我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
随后,我们在许多小事上遇到了麻烦。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我开车去了六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用在厨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就。我家的一个旧抽屉从1月起就拉不开了。我丈夫在“家得宝”发现了修抽屉用的工具,但当他发现这个工具也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后,就又把它放回了货架上。
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这也带来了小小的危机。我们还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捕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避开中国制造的玩具更是一件令人难以应付的事。秋天,我们四岁的儿子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儿子一直是一个重友情的人,但是最终他厌倦了总把丹麦生产的“乐高”玩具送给朋友作为生日礼物。10月的一天早晨,我们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他突然喜欢上了一个电动的紫色南瓜玩具。
儿子哭着说:“我们都多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我一天。
第二天早晨,我又开车带他去百货公司,让他用自己生日时得到的钱去买那个南瓜玩具。
我不知道12月31日我家的抵制行动正式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我发现,中国并没有控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货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面,我保证你还是会大吃一惊的。
经过一年没有中国货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货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批注7结论句,表明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是会比较麻烦,而且为此付出的代价会很大。]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去过这种日子了。(本文作者是美国的萨拉·邦焦尔尼,题目是《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
这段材料主要讲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在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里的生活感受。
6.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前不久开始“四海论道”赴世界各地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作为首站在伦敦论道的主讲嘉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住林毅夫,在和英中贸易协会主席白乐威(David Brewer)交流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时,林毅夫透露:“我每次出国会给太太带礼物,二十年前这非常容易.随便买什么都能让太太高兴;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能买得起的常常是中国制造。”白乐威深表理解:“我接待的中国商业伙伴在英国逛街时,经常向我抱怨——每次看中一件好东西,往往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能买到的中国制造。”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制造”畅销全球的又一例证。不过,“中国制造”走遍全球的背后,有人对“中国制造”疑惑和不信任。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政府和媒体常常高调宣扬“中国制造”的问题和缺陷。对此,林毅夫认为,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日本、德国、韩国当年也曾遇到。他们相信“中国制造”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由目前的“中低端”制造,逐渐走向“高端”制造。
作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首站英国巡讲的主讲嘉宾之一,施正荣同经济学家林毅夫一起在伦敦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施正荣认为:“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使全球人民可以较低价格享用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了普通人特别是穷人的生活水准,因此中国制造没有什么感到可耻或是不高兴的。”[批注8引用句,道出真实的“中国制造”,因此没有必要对“中国制造”感到可耻。]在施正荣看来,传统意义的“中国制造”曾给人“低科技、低价格、低等级、低质量”的印象,但中国制造正在“迈向新时代”,“中国制造已经有不一样的含义”。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制造正在超越传统的“便宜和低端”,进入可持续成长的新时代。
实际上,作为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和新能源的代表人物,施正荣所代表的正是“不一样的中国制造”。施正荣师从著名的“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他创办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2005年底在纽约证交所上市,2006年初,他一度名列中国首富。以无锡尚德为代表,太阳能光伏制造业近几年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去年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施正荣认为,将来的“中国制造”要更多考虑可持续发展。他说:“我对中国制造的理解是——如何在中国制造的过程中,考虑到和环境、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围绕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来进行中国制造。”
这段材料主要讲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
7.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批注9首句,指出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甚至出现某些政府采购也只选国外产品的非正常现象;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
中国制造的志向是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而中国制造的志向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以我们日化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富即安或偏安一隅型的,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走向全世界的志向,甚至连走向全国的志向也没有。在中国,拥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企业家还不太多。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先驱很有可能成为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敢于梦想,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一面又一面鲜艳的“中国创造”的大旗。
中国制造需要在世界市场竞争,因此,中国的企业必须尽量吸引和储备世界级人才。[批注10首句,指出“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吸引和储备世界级人才是关键。]仍以中国的日化行业为例,便宜的劳动力使得中国日化产品的成本比较低,因而价格也比较低,但是本土日化企业缺乏一流的人才(他们都进了宝洁、联合利华和欧莱雅等跨国公司)。虽说中国有的企业已经在世界其他国家雇用了当地人才,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还排不上外国雇员优先选择的雇主清单,而如果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招揽和造就人才参与中国创造,中国创造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战略思考与战略规划能力大大落后于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对战略中定位、取舍、匹配三要素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还缺乏深刻地理解;在产品领导力、亲密顾客关系和低成本等经营战略选择中往往只懂得选择低成本战略。
中国制造所使用和积累的大多是有形资产,比如土地、厂房、设备等,而中国创造所利用和积累的大多是无形资产,比如商标(品牌)、商誉、专利、信息、知识等。国际一流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非常高,而大部分中国企业一向不太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总价值以及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很低,这其中当然有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问题(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20%),但是就算会计规则放开,这一数值也不会升得太高。中国企业如果不重视创造、管理、利用和积累无形资产,就无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这段材料主要讲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必要条件。
8.有人说今天的市场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个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的品牌在时空中几乎等于不存在。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出口的服装,有自己品牌的不足10%。大都是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到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城镇看一看,不少企业的“中国制造”实际是给国外名牌打工,生产能力很强,利润回报不高。[批注11转折句,指出“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
Interbrand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陈富国认为:“一个大面积品牌群落的崛起肯定和这些品牌的生态环境有关系。”中国企业想要走上品牌创新之路,必须先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不久前评出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仅“海尔”一家入围且名次相当靠后。
只有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励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信心和能力,才能真正锻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韩国,从经济起飞到品牌群落崛起之间都会存在一个大约20年的时间差。如果这个时间差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话,那么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群落崛起的时间。
目前,在中国还未完全形成较好的品牌创新环境,还存在一些阻碍品牌创新的因素。
这段材料主要讲品牌创新环境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性。
9.“Made in China”作为双刃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无可争议的。问题在于,作为发展阶段必须包含着发展中产业提升,因而从发展趋势看,两种结果均有可能:一是始终处于加工国状态,随着加工优势逐渐丧失(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耗尽等),已有的国际地位也不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领域均为国际资本所控制,整个经济运行随着国际风险的加大而显得十分脆弱;二是以“现代”为起点,把中国的产业向现代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并且最终走出这一台阶跨入中等发达乃至发达国家的行列。其实,这种“跨越”的历史文明现象已经出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二战”以后崛起的新兴国家就是极好的佐证。仔细观察我国29年的改革开放和“Made in China”的历史进程,也不乏存在二次创新的优秀典型,从而为“Made in China”的转型带来了信心和成功实践的支撑。
以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它们依靠下属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创新力的不断培育,成为拥有空调压缩机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相应市场份额的世界第三大空调压缩机企业,全方位的实现了空调压缩机产业从发达国家到中国的大转移。2005年,公司年产空调压缩机超过1000万台,连续12年位于国内第一,目前居全球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成功培育了该领域第一个中国驰名、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调压缩机品牌——“海立”。并且,在2005年销售总量中,“海立”占86%。“海立”的创新结构可用三个同心圆表示:核心是技术创新力;第二层是体系创新力;最外层是产业创新力。
世界品牌的诞生固然需要通过自我创新所积累的技术。更依赖民族凝聚力和体现国家意识的民族文化。缺少形成世界品牌的文化生态,是“Made in China”转型的最大障碍之一。品牌是技术支撑的,品牌更需要精神的注入。其背后是消费者认知、认同,一定情形下则是民族凝聚力之魂。每一位去过韩国的人均能从遍布国家的“现代”中获得民族精神的震撼!其中最大的启迪是世界品牌需要全民族整体打造。这里有着不可突破的规律: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批注12关键句,指出打造民族品牌是我国创立世界品牌的必由之路。]没有脱离民族品牌的世界品牌。任何一种产品总是首先通过国内市场的孕育、壮大,尔后走向国际。这是我国创立世界品牌的必由之路。
这段材料主要讲缺少形成世界品牌的文化生态,是“中国制造”转型的最大障碍之一。
10.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发展”则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通过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来达到质和量的统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以往亦步亦趋、模仿照搬的技术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质和量的统一。
这段材料主要讲要实现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题目:
“给定资料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在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里的生活感受,请你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做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方面)。(16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篇幅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美国这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使用由抵制到束手就擒的生活感受,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中国制造”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成为外国产业工人失业的替罪羊,遭到国外贸易壁垒的抵制。
第二,“中国制造”主要涉及中低产品,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障碍。
第三,“中国制造”很少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难以获得质的飞跃。
第四,“中国制造”的中低端化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和谐,以及中国创新体制的不足。
“中国制造”要想改变上述不足,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创新体制建设,由中低端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以及销售模式迈进,大力发展民族品牌,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华图链接:http://2012国考报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