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给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兴趣。这是( )。
A.教学结束时创设问题情境B.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D.妥善进行奖惩
2.周老师认为考试成绩排在前十名的才是好学生,而排在后十名的都是绝对的“差生”。周老师的想法主要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 )的要求。
A.教书育人B.爱岗敬业
C.为人师表D.依法执教
3.在做物理习题时,王猛碰到了一道始终解答不出来的试题,于是他跳过该题继续完成后面的试题。两天后,王猛再次做这道题时,没一会儿就找到了解题方法。上述情况属于( )。
A.遗忘B.提取失败
C.酝酿效应D.顿悟
4.谈话法和讨论法都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说法错误的是( )。
A.谈话法侧重于指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而讨论法更侧重于获取知识
B.谈话法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师问生答,而讨论法在使用中更侧重生生互动
C.谈话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多适用于高年级,而讨论法则多适用于低年级
D.谈话法能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在日常教学中,有教师会取消没交作业学生的活动时间。这一做法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
C.正惩罚D.负惩罚
6.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不利于( )。
A.系统知识的传授B.因材施教
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D.教学管理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B【解析】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独立地、探索性地获取知识。题干中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给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属于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故本题选B。
- 2.【答案】A【解析】师德中的“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题干中的教师以分数为标准划分学生,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故本题选A。
- 3.【答案】C 【解析】酝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题干的描述符合酝酿效应的含义。故本题选C。
- 4.【答案】C 【解析】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结合概念,ABD说法正确。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高年级运用的比较多。C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 5.【答案】D 【解析】A选项,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B选项,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C选项,正惩罚,也叫呈现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D选项,负惩罚,也叫移除性(取消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移去某一刺激,以抑制或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这两种形式的惩罚,其结果都是导致受惩的行为减少。题干中,老师通过取消活动时间来减少没交作业的次数,属于负惩罚。故本题选D。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zhangxin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