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对教师权威的“蔑视”,对同伴群体的倚重、对自己个性化表达方式的追求。这些矛盾反映出学生强烈的企图“成人”意识。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需要将教育重点放在( )上。
A.如何提高、稳定、深化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B.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教以及为学生树立榜样
C.如何批判与校正学生对父母的不合理行为与观念
D.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意识、提升其交往能力
2.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切跟儿童有关的事务,都应该听取儿童的意见,并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适当地吸纳其合理的意见。这是为了保障儿童的( )。
A.生存权B.受教育权
C.受保护权D.参与权
3.对“习得了知识,没有习得技能”这句话的理解最不恰当的是( )。
A.学生只能背诵一些概念B.学生不懂举一反三
C.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练习D.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
4.九年级(3)班新来的英语老师王老师正在班里上第一堂课,他发现有一位同学在悄悄看英文小说没有听课,课后王老师向班主任了解到这位同学叫刘楠,从小在国外生活,英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因此班主任劝王老师英语课上可以不用管刘楠了。如果你是王老师,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
A.认为班主任说的有道理,既然刘楠英语水平已经很好了,便不用管她
B.斥责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负责
C.课后与刘楠交流,表扬她看英文小说,引导她仍要积极虚心听课
D.因为刘楠的听课态度不端正,以后在刘楠的试卷上故意打不及格的分数
5.幼儿在多次听过大灰狼假装兔妈妈,闯进小白兔家里,想吃小白兔的故事后,一听到大灰狼就感到憎恶。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是幼儿发生了( )的学习。
A.言语信息B.态度
C.智慧技能D.认知策略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B【解析】总体上看,初中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从整个中学阶段来看,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三年级以后是品德的初步成熟期。采用说服法和榜样法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很重要。故本题选B。
- 2.【答案】D【解析】世界现代教育学的诞生源于对儿童的“发现”,科学的儿童观体现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保障。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原则,一切跟儿童有关的事务,都应该听取儿童的意见,并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适当地吸纳其合理的意见。这是为了保障儿童的参与权。故本题选D。
- 3.【答案】D 【解析】学习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知识或者知识的掌握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技能掌握的快慢和深浅,技能的掌握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习得了知识,没有习得技能说明学生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学会了知识没学会技能,技能的掌握跟诸多因素有关,如练习、迁移等,ABC选项符合,和选项D无关。故本题选D。
- 4.【答案】C 【解析】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面对题干中的这个学生,教师应该正面教育同时引导其遵守课堂纪律,ABD选项的做法不符合。故本题选C。
- 5.【答案】B 【解析】A选项,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B选项,态度的学习是指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C选项,智力技能的学习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D选项,认知策略的学习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题干中,幼儿听了大灰狼的故事,对大灰狼感到憎恶,态度发生了变化,属于态度的学习。故本题选B。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zhangxin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