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 09:34:14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江苏分院
言语理解的知识点非常零碎,但是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在考试之前是一定要熟练掌握的,我们今天带大家了解的这个必要条件关系,就是言语理解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必要条件关系。
一、什么是必要条件
(1)没有天生合适做队友的人,只有理解和包容,才是真正的团队!
(2)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公务员。
必要条件通过标志词体现它的不同:
1.只有A才B=要B必须A=不A就不B
=B以A为前提、基础、保证、保障、必要条件、必备要素
=A是B的前提、基础、保证、保障、必要条件、必备要素”
2.对策引导词:“必须”“应该”“应当”“需要”“务必”等
二、必要条件的作用
首先,当你发现必要条件的标志词时,你要明确必要条件是重点、是主旨句、是中心句
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其次,必要条件往往会省略“只有”,只保留“才”,这时需要你找到“才”,它之前是重点内容。另外,必要条件带有对策性,当主旨句是对策表述,对应的选项也应该是对策表述。
三、必要条件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看一下,如何运用条件关系这个解题技巧:
【例1】汽车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汽车厂商支持环保事业、进行环保宣传,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环保应当是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但要求汽车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来做环保,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会持久。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才是长久之策。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环保与实现企业利润存在矛盾
B.发展环保事业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
C.技术革新是解决汽车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
D.汽车企业应在发展的同时充分重视环境保护
【答案】C。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应考虑环保因素,接着提出问题“要求汽车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来做环保不现实,也不会持久”,最后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主要强调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技术措施来保护环境。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C选项。拓展A项:“企业”所指范围宽泛,文段针对的是“汽车企业”,且“矛盾”属于前面问题部分,不是文段重点。B项和D项:没有提到“采取技术措施”,文段重点强调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技术措施”。
【例2】个案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法学理论其实只是从特定维度对纷繁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抽象描述,它不可能追随、更没法规训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因此,看起来再好的理论,也不应试图以其抽象的命题来规训真实生活的生动、饱满和复杂。理论法学学者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习惯的那种话语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局限,并能不断以对经验的考察来理解生动的法律世界。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A.法学理论在应对真实世界时存在局限性
B.个案研究能有效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C.从事法律工作必须通晓个案研究的经验
D.理论法学应重视理论与真实世界的对接
【答案】D。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用个案研究的经验引出话题,即法学理论知识从特定维度对生活实践的抽象描述,不可能规训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所以再好的理论也不能用来规训真实生活的复杂、饱满。最后一句通过“必须”提出对策,即理论法学学者必须意识到法学理论的局限性,并不断通过真实生活的经验来理解法律世界。文段是“分—总”结构,主旨句是最后一句,主要论述法学理论要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拓展A项:非重点,重点在于意识到局限性之后的做法。B项和C项:“个案研究”为引出话题的部分,非重点。
相关内容推荐: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