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 17:02:33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湖南分院
常识判断作为行测中分值占比不高且得分率又低的一个模块,往往是被很多考生所放弃的。但小编在这边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这个模块考查的内容范围很广,涉及科目众多,如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科技等均有涉猎,但通过对近几年考试真题的分析,现在的考试已不再是单纯地测试考生掌握、熟记常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知识的运用、分析和判断能力。所以,考试目的并不是要求考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是要求考生能在掌握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常识得分就不再只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了,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也尤为重要。在此,华图教育就为各位考生送上一个常识解题小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排序题之首尾两端法。
以下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序,完全正确的是:
A.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李自成起义
C.黄巢起义——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
D.玄武门之变——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正确答案】A
华图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史。
第二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商朝末年;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所以A选项排序正确。
因此,选择A选项。
B项: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所以正确排序应该为:陈胜吴广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B项错误。
C项: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由黄巢领导,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1661年,即清朝顺治十八年;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故正确排序应该为:黄巢起义——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C项错误。
D项: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由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所以正确排序为: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D项错误。
【解题技巧】对于历史事件排序题,很多题目我们并不需要精确的知道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便可对各个选项从头部或从尾部进行判断,确定头或尾是否正确后,就可以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能提高命中率。就这题而言,第一步,可以对B选项从尾进行分析,确定尾部是否正确。很明显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近代社会,而陈胜吴广起义和李自成起义都是发生在古代,因而排在最后的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排除B项。第二步,C选项同样也可以从尾部分析,其题干中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在清朝,而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发生的,因此郑成功收复台湾应排最后,故C项也可以排除。第三步,对D选项进行头部分析,确定头部是否正确。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而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应早于玄武门之变,故D项排除。据此便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推荐↓↓↓↓ | |||
公考第一课 | 2024版国考图书 | 第18版5100题 | 申论答题纸 |
系统提升班plus | 笔试悦享班 | 历年臻题 | APP会员年卡 |
相关内容推荐: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满分多少|分值分布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税务系统行测备考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海关行测备考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海事局行测备考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铁路公安行测备考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博客服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 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费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确认 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时间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流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答题须知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场规则 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 国家公务员考试分数线 国家公务员面试公告 国家公务员面试名单 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复审 国家公务员考试调剂名单 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 国家公务员面试礼仪 国家公务员结构化面试 国家公务员无领导小组讨论 国家公务员考试体检考察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