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15:56:22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广东分院
假言命题,一个让考生们“欲罢不能”的基础知识点,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都可称为重点知识点之一。它的考察内容较多,且不但单独出题,还会作为第二考点在其他题型中出现。在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逆否命题是其基础。那到底何为逆否命题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系统学习一下。
何为逆否?顾名思义是将原命题逆过来否定一下,也就是说将原命题的A→B,逆过来否定一下即变为﹁B→﹁A(“﹁”表示否定的意思),例如:如果你嫁给我,我就在房产证上写你的名字,它的逆否命题为:如果我不在房产证上写你的名字,你就不嫁给我。
要想掌握假言命题,首先得先了解假言命题的逻辑含义,其逻辑含义可简单表达为:A条件成立,则B条件一定是成立的,那么翻译成逻辑符号,则为:A→B形式。根据这个逻辑符号,以及回想初高中知识,相信考生们可以发现一种规律,就是我们可以将此种逻辑符号变为另外两种形式B→A,﹁A→﹁B,但是此两种形式是否一定成立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
例如:如果你想做律师,那么你要懂法律。根据假言命题逻辑含义,可以将翻译为:律师懂法。现在就需要来判定律师和懂法之间的逻辑关系,(用“A”代表“律师”,“B”代表“懂法”)总共有四种,即A→B,﹁A→﹁B,B→A,﹁B→﹁A,关于这四种逻辑关系,哪些是必然成立,哪些是可能成立的呢?我们一一来解释:
第一种:A→B。“律师”这个条件成立,可以必然得到是“懂法”的,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律师”都必须先通过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的内容均为法律专业知识,因此, 律师懂法即A→B是必然成立的。
第二种:﹁A→﹁B。“﹁律师”即不是一个律师的时候,就必然得到一定不懂法吗?不一定,因为检察官也不是一个律师,但是他是懂法的。也就是说“否定律师”这个条件的时候,是得不出必然性结论的,因此“﹁A→﹁B”的形式应更改为“﹁A?”,得到的是可能性结论。
第三种:B→A。“懂法”的一定是一个律师吗?也不一定,因为有可能是检查官,因此“肯定懂法”这个条件,也是得不到必然性结论的,即“B→A”的形式应更改为“B?”。
第四种:﹁B→﹁A。“不懂法”一定不是一个律师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懂法”说明是一个法盲,既然是一个法盲,又如何能通过司法考试呢,未能通过司法考试,又如何能成为一个律师。由此可见,“否定懂法”这个条件,是能得到一个必然性结论,即“﹁B→﹁A”是成立的。详情可如下图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们是否发现,上面四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四种刚好回扣了我们一开始所讲到的何为逆否命题: “A条件成立,那么B条件一定是成立的”,与“B条件不成立时,则A条件也一定是不成立的”是相互等价的。那关于此类题,我们如何去解答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真题:
如果要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与以上判断逻辑完全相同的是:
A.只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才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B.要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C.只要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必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D.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完全一致的
题干是一个假言命题,让我们找一个逻辑跟题干完全相同的选项,也就是说让我们去找一个原命题或者是一个逆否命题即可。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题干的命题转化为逻辑符号的表达式,即为: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接着分析四个选项:
A选项将其转化为逻辑表达式为: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
B选项将其转化为逻辑表达式为: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
C选项将其转化为逻辑表达式为: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
D选项:国民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无推出关系。
通过对比,只有A选项跟题干的逻辑表达式是一样的,因此选择A选项。
可能有些同学仍会存在疑惑,为什么A选项转化后的逻辑表达式会跟题干一致呢?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不同逻辑关联词对应着不同的逻辑翻译。当逻辑关联词为“如果……就”或其替代关联词时,可以翻译为“前推后”的形式,当逻辑关联词为“只有……才”或其替代关联词时,则应该翻译为“后推前”的形式。但无论是哪种翻译,最终都是将其转化为“A→B”的逻辑符号,这一步呢,可以大大节省做题时间。其次,这种题型想要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解答,则还需要大家掌握一句口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必然”。当熟练掌握这样的技巧之后,这类题型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相关内容推荐:
贴心考公客服
贴心专属客服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