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09:39:34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典型事例】
(1)孙敬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郑板桥勤能补拙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3)毛泽东多读书,会读书
毛泽东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他的中南海故居,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毛泽东也比较讲究读书的方法,认为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所谓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对重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他读
《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和唐宋诗词时,都是读到能背出来。他爱读诗,能背诵400多首古诗。他也爱抄写诗词,直到晚年还是既练字又写诗。多写,就是在课堂听讲后及时写讲堂录,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毛泽东同志除有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多想,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解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都要心中明白。在批语中,毛泽东同志都有比较简单地表示赞成、反对、怀疑的话,有很多地方,他都是根据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加以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多问,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同志除了在校自修,找本校教员问学外,还常到长沙城里向人请教。
推荐阅读:
相关内容推荐:
贴心考公客服
贴心专属客服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