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备考 > 行测 > 言语理解 > 2021年国考公务员言语理解备考素材之疫情日本捐助词

2021年国考公务员言语理解备考素材之疫情日本捐助词

2020-07-27 09:41:21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Document

热点概况

近期,伴随日本各机构捐赠中国抗击疫情的医疗物资陆续到达,物资外箱上贴着的一行行优美的诗词寄语相继走红网络。这些寄语中,有取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取自《诗经·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最近的一批物资上的文字则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一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两鄕”,甚至还化用《千字文》中的“同气连枝”写作了一首小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在这些取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蕴深厚情感丰沛的诗句的对比之下,我们一次次重复的口号反倒显得有些贫瘠了。

主流观点

@光明时评:熟悉,是因为它出自唐诗,多少人从小耳濡目染;陌生,是因为在疫情当前,多少口号被冠以“硬核”的标签,被广泛传播乃至津津乐道,这种典雅的表达太另类了。试想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了多少诸如“今年上门,明年上坟”、“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这类口号标语,出现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何不让人心旌摇荡,如何能不火?

这并不是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一定比“武汉加油”高级,后者的简洁明快、易背好懂,可以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只是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这种文明感,在乎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

@《人民日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送柴侍御》,用来表达虽异地相隔但“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的共情和宽慰;“雪中送炭”则是在他人急需时给予物质、精神帮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这些偈子、古诗、成语的走红,正代表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基础、互通的历史文化纽带。

深度分析

(一)本质:共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宣传方式。而日本抗疫捐赠物资上的古诗句标签所引发的热潮,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醒国人重温传统文化之美。

(二)关注点一:日本的捐助带来的影响

1.为防控疫情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2.促进两国官方和民间关系的进一步加深。

(三)关注点二:为何关于“日本捐助词”会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1.一部分网友表示:不单单是友人捐赠的这份情谊,更多的是源自于对这种文字之美的感动,因为,这样的文字之美,是纯属于古汉语的。无论文明如何进步,这份音韵与意境,是任何现代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部分网友觉得,自己的语言功底尚不如在日捐赠者(后有报道大部分诗句为中国在日旅居人士所作);另一部分网友质疑我们的文化教育尤其是针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实上针对诗歌的教育,国人定然走在日本前列);还有部分网友觉得日本宣传力度大于其他国家,甚至其他国家捐献具体数额远大于日本,但是因为缺乏宣传,不广为人知。

(四)关注点三: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日本捐助词”?

1.首先是对捐献以及捐助词的认可。

2.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之美,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3.同时我们也“不宜妄自菲薄”,万千的诗意与隽永,仍然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世代孕育和传播。事实上,为武汉助力当然不以文雅为目标,关键是提振士气,凝聚我们共克时难的力量,不管是土味标语还是传统诗词,能让我们心生感动的,都是我们需要的。

面试模拟

近期,伴随日本各机构捐赠中国抗击疫情的医疗物资陆续到达,物资外箱上贴着的一行行优美的诗词寄语相继走红网络。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大家热议纷纷。请问对这个现象你如何看待?

【参考解析】日本各个地区和机构对中国抗击疫情物资的捐赠上都附上了一行行捐赠词,而捐赠词的内容大多都是些取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蕴深厚情感丰沛的诗句,让大家热议纷纷。有人觉得让国人自豪的文字被别人恰当使用了,心里一方面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动,另一方面却是一种自愧不如的惭愧。我认为捐助词一事还是应该辩证看待。

第一,日本捐赠物资上的捐助词体现了我们两国之间互帮互助的友谊。对包括日本给予中国的同情、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衷心感谢,铭记在心。

第二,我们也“不宜妄自菲薄”,万千的诗意与隽永,仍然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世代孕育和传播。事实上,为武汉助力当然不以文雅为目标,关键是提振士气,凝聚我们共克时难的力量,不管是土味标语还是传统诗词,能让我们心生感动的,都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也要看到,这次的捐助词能够引发热议,是有一定的内在原因的,而这件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我们应该重温传统文化之美。

这件事能够引发热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和理解。尤其是内容特别切合当现的形势,让人更多有一丝感动。比如在捐赠防护服的时候引用《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说得是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心意相通。诗歌虽然浅显但却意境十足,包含深切的支持和安慰,所以让我们更加感动。

第二,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示担忧,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有文化”。一部分人在质疑社会整体传统文化的氛围,也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优美的诗歌当成扎扎实实的文化烙印。

所以我认为,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有很多。

首先,我们还是应该将传统文化继续贯穿在国民教育的始终,一方面要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即便是针对成人的培训和考试,也应该多加入传统教育的元素,让大家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第二,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包括一些网络、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人。同时寓教于乐,让大家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娱乐性质的内容充实自己。

第三,鼓励新形式的娱乐节目和文创产品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诗词大会》,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以及故宫文创产品等。

最后,于个人,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长。当值春季到来繁花盛开,不会只感叹哎呀好美!而是脱口而出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024考试成绩查询预约入口
↓↓↓↓2024年省公务员考试笔面产品推荐↓↓↓↓
2024公考
面试礼包
2024省考
面试课程
2024面试
职位保护
2024面试
红领培优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Nk)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

点击所需资料,扫码领取